美文网首页想法每天写1000字
“教学模式”还是“教无定法”

“教学模式”还是“教无定法”

作者: 浪上头了 | 来源:发表于2019-03-26 22:36 被阅读0次

    教育学的理论基本是没有用的。从事实上看大多数的老师提升教学能力的手段是经验,而不是理论。这是从事实层面上看,从理论上看也是,因为教育学理论充满了矛盾。很多人听过“教学模式”,许多学校的宣传语里面就经常有这个词语,似乎是学校的优质办学的法宝。但是也有一种说法是“教无定法”。这明显是矛盾的呀!所以到底是有“教学模式”,还是有“教无定法”。

    所以就要重新从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开始,理清这些矛盾的说法。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人学会知识。当然这些知识不仅限于学科知识,还应该包括与人交际的知识,也就是德育。至于其他的目标,比如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这些都只是锦上添花,能做到最好,做不到也无所谓。因为在真实的教学实践中,只有学生是否掌握知识这一点是可以得到及时正确的反馈的。比如学科知识只要看学生的作业就知道了,而道德教育看学生的在校表现就可以了解。但是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确是非常难以观察到的,就像马云创建阿里巴巴之前谁能知道他能成功,所以创新、思维都是在做出出人意料的事情之后才会被发现的,事前是没办法知道的,也就没有必要去刻意培养。

    有点扯远了,回到正题,在教学知识(这里指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关注两点:1、对教学内容研究,通常这体现在教师的备课和反思当中,通过备课和反思将原本很难的教学内容用一种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教授给学生,从学生的角度上看,这就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2、对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研究,我们平时讲的课堂纪律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因为光是降低学习难度其实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够真正学到东西,还需要有良好的师生互动,互动中最基本的就是学生要听课,如果学生上课都是不听的,那什么都是白扯。我认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是“教无定法”的,尤其是科学课教学,每个单元的内容都非常独立,就意味着每一堂课的教学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对于师生互动还真的可以有“教学模式”,而且我认为不仅仅是新老师,或者科学老师,所有的学科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教学互动模式,因为确实能够帮助到教学。下面是我去年的教学反思中关于教学互动模式的一篇。

    这个学期我一口气教12个班的科学课,这其实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因为有很多次机会改进教学方式,然后获得反馈,提升教学质量。当然这需要每天都写教学反思。这里多说几句,其实教学反思如果每天都写是很轻松的一件事,因为这是写给自己看的,又不是交上去的任务。写作方式,内容,长短都自己控制。比如我每天都是用一句话来写每一节课的感想。一句话就20个字,一个星期就240个字,一个月就是一篇千字长文,月末教学反思的任务还愁完不成么。

    言归正传,我们讲注意力的问题,但是不单单指学生的注意力,也包括老师的注意力。不对吧,只有学生才会注意力不集中吧,老师怎么可能注意力不集中呢。但是我反省我自己的时候发觉我是有这个问题的,当然我不是说注意力不集中然后就不上课了,而是因为经常性讲到课外知识的时候过分的拓展导致上课的主体内容被忽略。这是我课堂教学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因为作者本人知识面特别丰富,所以对于学生们提出的有趣的想法容易产生共鸣,然后就不自觉的偏离了教学的主题。当然发现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偶然的机缘,但是收获却非常大。

    今天在给孩子上课的时候让孩子回答一个问题,因为受到我们市一位特级教师的影响,我是让所有举手的孩子都有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这就有一个难题摆在面前,谁先回答问题呢。要知道先回答问题的人是有优势的,第一个人的答案一定是不会重复的,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吸引老师的注意力。所以我发觉一开始点名的时候举手都很积极,但是越到后面举手越少,经常那些一开始举手但是没有被叫到的孩子也会把手放下。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今天点名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则:第一个问题先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点,第二个问题在从右往左,从后往前点,然后循环,在所有学生全部回答完之前只做简单的点评(比如很好,这个回答之前有同学说过了),在所有学生回答完之后才做统一的点评。但是这个原本只是想简化点名流程的规则却收到了意外的效果。

    第一个: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的注意力就放在了学生回答的内容上,因为全部学生回答完时间很长,所以我有足够的时间为之后的点评做出足够的思考。也因为有这个比较长时间的思考,所以之前那种听到一个有趣想法就像拓展开去讲的那种冲动又被压制下去了(就是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我教学的根本问题,就是我自己的注意力经常被分散),而课堂本身的主题没有被忽视,同时这样也方便我能够抓住一些真正有价值的课堂生成(因为我发现一些精彩的生成没有被抓住主要是老师没有思考时间),并加以拓展。而这时候我知识面丰富的这一点才真正的成为我的优势,不像之前那样是我的拖累。

    第二个:学生的注意力自动提高了,这是令我万万没想到的。不得不说小孩子的观察力很敏锐,我今天只是第一次用这个规则点名,但是当我点到中间那个小组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主动将自己的坐姿端正了一下,因为他知道马上要点到他了,这说明他看出来老师点名的规律了。而且我发觉学生的重复回答明显减少了,这说明其他同学的回答被听进去了。我想原因在于我中途没有用即时点评打断他们的回答,所以学生才有把注意力放到其他同学的回答上来。这就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也有老师不断打断的缘故。

    去年写的这篇文章其实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观察课堂教学的视角,因为如果通过调整回答问题的模式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是不是通过改变其他的课堂互动模式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为此我做出了很多的尝试,比如材料的发放规则,做记录的规则等等在上课过程中所有师生互动的都进行了尝试。当然大多数失败了,事实上很多新办法不如老办法好。而且我发觉如果频繁的改变互动模式,反而会导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下降,我知道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我想不断的尝试不同的教学互动模式,导致学生总是无法适应,这是探索阶段要付出的代价。但是这也说明了在课堂教学互动的中,最好保持一种固定模式不变。所以我认为“教学模式”主要在教学互动中起作用,而不是在教学内容起作用。

    这本来是要评课的,但是写到现在我发觉其实没有必要去评课,因为在公开课上根本不能看出教学模式有起到什么作用。两个原因:1、学生不需要管理,在公开课和常态课最大的不同就是课堂纪律。学生知道上公开课必须投入,至少不能捣乱,因为后面这么多老师看着呢。2、因为老师其实也知道这个情况,所以上课老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其实会不自觉的将重点放到教学内容上面,而对教学互动方式的设计会比较忽视。当然基本上会采取的就是平时用习惯的方式。所以要研究教学模式靠公开课是没用的,因为无论是上课的老师还是学生都在演,常态课上师生互动的那些问题都被压制了。我以前经常看优质课视频,然后把里面的教学流程搬到自己的课堂,很多时候是根本上不下去的。因为公开课上那些被压制住的问题,在常态课上全部暴露出来了。这个问题在科学课上还尤其突出,其他学科可能还好一点。

    所以真正要研究教学模式,要靠教师自己的平时多做反思,一点一点去扣教学环节的细节,然后慢慢改进提高。这其实是所有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学模式”还是“教无定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av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