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志
#红书房#《国语集解》笔记86:恭敬不是手段

#红书房#《国语集解》笔记86:恭敬不是手段

作者: 我叫陈庆红 | 来源:发表于2019-08-20 06:34 被阅读3次

    从商到周是观念的巨大变化,我甚至认为周人重新构建了之前的历史,尤其是《国语》之前提到的夏商周鼎革的故事,更像是周王总结前人之失,为了自己统治正当性而创造出来的,当中提出了天命观,即有一个高于人的意志的存在,这一意志会选择德行高的人赋予统治权,德行不在了就下台,由此走着走着,演化出后来的五德终始说。

    考古上,看到的商人除了在王都之外,就是在远至各地的前进基地,负责获取当地资源供应王都地区,不太像是封建制,而把商人以外的族群当动物猎杀。而周王为三皇五帝的后人、夏人和商朝遗民各自找一个安身的地方。其中公元前1039年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朝的旧国都商丘,集中商朝遗民。孔子的祖籍就是宋国。

    鲁语下·第二十则

    当初齐悼公在鲁国的时候,娶了季康子的妹妹为妻,等到齐悼公回国继承爵位,来迎接妻子,发现妻子与季鲂侯私通。齐悼公大怒,讨伐鲁国,结果打了个平手,最后握手言和,齐悼公派出使者闾丘明来结盟,时间是鲁国哀公八年。

    鲁国大夫子服景伯告诫吏员,如果在结盟过程出现过失,就表现得恭敬一点。鲁国大夫闵马父听到这话就笑了,景伯奇怪,就问他你笑什么。闵马父很直接:我笑你自大啊!

    当年孔子的先祖宋国大夫正考父因为宋国礼乐制度废弛,向乐官首领周朝的太师考校商朝的名颂十二篇,其中第一篇是那!在那篇的末尾处写道: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

    闵马父解释了这句话的几个关键词。

    先圣王教人恭敬,还不敢说是自己所创的,声称是“自古”,这是符合基本传播原理的,话要讲,怎么讲?加个“老话说得好”,表示这智慧是有传统的!称古代为“在昔”,称古代的人为“先民”,都是托先人的名义。在这里是先圣的心态体现。

    先圣尚且托古人之口来说,子服景伯如今却告诫下属:有失误就表现出恭敬。啥意思?恭这个字不是这么用的!周恭王因为能够遮掩周昭王和周穆王的过失,才有“恭”这个谥号。周昭王死于南征,周穆王放肆其心,这都是有缺失。楚国恭王能知道自己的过失,所以谥号也是“恭”。而景伯却教育下属说犯错才恭敬。那么那么没有过失的恭敬又是怎样的呢?

    简而言之,子服景伯把恭敬当做了手段。我们是见过这样的人的,没犯错就趾高气昂,犯错了就装怂。或者对上就是毕恭毕敬,对下就是颐指气使。这都是把恭敬当成了遮羞布和手段。

    鲁语下·第二十一则·也是最后一则

    季康子打算按田亩增收田赋,派冉有征求孔子的意见。关于征收田赋,有个解释,一个说法是超额征收,另一个说法是从他人的田亩中征收田赋。从孔子的回答看,更贴近前者。

    孔子对冉有说:“求,你来。你没听过吗?先王按照土地的肥瘠分配土地,按照劳力的强弱征收田赋,而且根据土地的远近来对田赋加以调整。”

    这是周人的制度。区分土地的肥沃程度。三十岁的给田百亩,二十岁的给田五十亩,到六十岁把田地还给政府。远近差异按照《周礼》,近郊税负是十分之一,远郊是二十分之三, 不会超过20%。

    孔子继续说:“征收商税按照商人的利润收入,估量其财产的多少来对商税加以调整。”《周礼》记载漆树林是二十分之五的税收。

    孔子还举了徭役的例子。徭役的标准看男丁的数目,当然会根据家中是否有老人和小孩要照顾而有所调整。至于鳏、寡、孤、疾者,只有军事行动才会征收赋税,没有则免税。有军事行动,税负多少呢?一井田要出一稯粮、一秉禾草、一缶米,不超过这个标准。先王认为这就够了。

    以上都是考量民力,量入为出。

    孔子认为季康子如果要根据法律征收,那法律已经俱全了。如果不按照法律来收,那没必要问他,爱收多少收多少,反正都不合法了。

    注:明朝崇祯皇帝在最后几年垂死挣扎,军费供应不上,只好不断加征税收。农业社会哪能经得起这么折腾。这是量入为主的基本逻辑,出多了,入不住,就耗死了。现代有了金融市场,可以实现量出为入,想花多少自己现在没有那么多钱,就借呗,向银行,向风投。

    明天《齐语》,山东两大块,一是鲁国,二是齐国。

    打完,收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书房#《国语集解》笔记86:恭敬不是手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ay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