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术之家
手艺人的出路在哪里?

手艺人的出路在哪里?

作者: 卓华艺境 | 来源:发表于2017-07-04 11:44 被阅读70次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复兴传统工艺美术成为了一种潮流,各路文人艺术家收藏家都在吆喝着要振兴传统工艺,似乎到处都是鸡血满满的理想主义者,个个都向往着诗与远方,且迫不及待地要过一种文艺且高雅的慢生活。我也曾为此激动了好一阵子,可是当我试图加入这股力量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从来就没有成群结队的理想主义者,在这片吆喝声中,除了虚无的热闹我几乎感受不到任何跟「慢」跟「雅」有关的「静」。而一旦没有了「孤独」作为创作的背景,我不相信在热闹地围观中能产生出一流的作品。

    无疑,从母体文化中寻找出路是最明智的选择。只是在大家打出「复兴传统工艺美术」这个口号之前,却并没有想过给手艺人一个成长的空间,也没有人关心过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然后就迫不及待地要向世界展示我们的精神文明了。更现实的则是想急切地打开市场。当然,确立文化自信以及开拓市场并没有什么好批评和质疑的,可在此之前我们不能无视手艺人的生存现状以及他们的心理渴望。文化艺术能否繁荣兴盛,首先得从关注创作人开始,这是常识。而手艺人作为一个创作群体,却从来没有被真正地尊重过。微薄的收入就是最直观的体现。如果不是因为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强烈的创作欲望,我想应该不会有人傻到要以手艺为生。

    坦白说,如果没有母亲的缘故,我可能永远都不会关注手艺人这个群体。虽然手艺人也属于创作群体,但是比起设计师和艺术家来说,手艺人更像是产品的高级加工者。在所有的创意人群中,手艺人受到的尊重程度是最低的。这其中的原因有四:

    1.「技艺不及思想高级」的固有观念注定手艺人的社会地位不会很高。

    2. 在更多人的观念里「技艺」主要意味着服务,而在我们的文化里其实并不尊重那些具有服务性质的职业。

    3. 在工业化之前,将「技艺」与「实用」捆绑在一起的「常识」在压迫着手艺人的创作自由。于是在生存的压力下,手艺人很难有机会获得更深入的审美教育,「制作」远胜过「创作」。

    4. 大众的审美需求普遍太低,因此从事创意行业的积极性也很难被充分调动起来。年轻人就更不愿意加入传承的队伍了,发展也无从谈起。

    那么在传统工艺亟需传承与发展的今天,手艺人作为主角到底该何去何从?他们自己内心的渴望又是什么呢?

    现实生活中,除了我母亲,我并不认识其他的手艺人,但由于我们关系的特殊,通过对她的了解,我大概能想见到其他手艺人的心理状态。起初,在她的身上我看到的并非是什么「传统文化」之类的璀璨光芒及欣欣向荣的市场,而仅仅是一个手艺人的创作欲望,说手艺人可能都算是抬举她了,若干年前的她,按她自己的定义可能更为恰当 —— 什么也不是。充其量算是一个心灵手巧的手工爱好者吧,比起那些深藏在民间的工艺大师们,实在不好意思自称手艺人。

    但是我也不知道是哪来的自信却让我执着地认为她不仅能成为工艺美术大师,她更能成为一个艺术家。俗话说,心灵手巧。但事实上,心灵的人手未必就巧,不是每个胸有成竹的人都能下笔有神。但是手巧的人心必定灵。我只是单纯地相信对于一个有感觉的手艺人来说,只要她想,没有她做不到的。

    但难就难在她不想,或者准确地说,她不敢想。但基于我对她的信任和鼓励以及她内心深处的创作渴望,她最终走上了追求极致审美的道路。

    记得自我上大学起,我就一直在给她洗脑:「你能!你能!你能!」然后举着一个她编的小青蛙逢人就显摆,还不忘念念有词道:「我妈是大师!」俨然一个精神病患者!但是谁都隔不住不停地在耳边叨叨,后来,她也疯了。再后来,我们身边的亲友越来越少,然而我们却日趋笃定。

    手编小青蛙 by 曹红梅

    想帮助她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我的理想,而配合我成为一名艺术管理者则是她作为一个母亲的支持。在与她合作的这个过程中,我的身份多种多样,但对与她的身份定义,我从来都坚定地称之为「艺术家」。因为在所有的创意人群中,只有艺术家是拥有绝对的创作自由的。而作为一个创作人,没有什么比争取创作自由更重要的事情了。

    不知不觉走到今天,就以追求卓越所获得的那种坚定和自信,私以为不管是从手艺人个人的发展方向来说,还是从振兴工艺美术的角度来说,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成为一名艺术家才是手艺人最终的归宿。

    卓华作品:精灵谷 | 群 • 名媛 (纤维软雕塑)

    但存在的问题却依旧尖锐。首先,成长需要时间,观念的更新其实比提升技艺上的造诣要难的多,没有10年的潜心修行恐怕不足以成器,也许会更久。此外,「生存」的问题会随着追求「存在」而变得更加严峻。很不幸,几乎全世界的艺术家的生存状况都很艰难。更绝望的是,艺术品的「价值」与「价格」需要时间去平衡。多久?一辈子可能都不够长,选择艺术基本全靠情怀和亲友的赞助支撑度日。但其实选择以手艺为生也是一样的艰难。所以我从来都不热衷于销售作品,店铺的意义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展示和传播。

    但幸运的是,手艺人有一个特别友好的合作群体,设计师。同手艺人一样,设计师的生存状态也并不是十分乐观。虽然没有人会否认设计师是从事创意工作的,但设计跟艺术的区别在于,设计必须要平衡产品的实用功能与审美。有趣的是,当人们一旦谈及实用,审美必定是位居二位的,于是设计师的创意就总是被视为理所当然,但是客户们却又能轻易地分辨出优劣美丑,且声称一定要高端大气上档次。为此,设计师们不断地发声抗议,要求得到应有的尊重,但可惜设计师们所依赖的「市场」却并不买账。客户也会振振有词地回怼:「你的能力还不值那么多钱。」

    听起来好像也挺有道理的。的确,大牌的设计师不仅能力酷炫,心态也都特别淡定从容,但心平气和的背后其实是可观的收入。可问题是我们有多少大牌的设计师呢?也许有,但你我肯定都没见过。现实的情况是,设计师的平均待遇不仅低,且入行的门槛也低。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那么贵的设计师呢?或者说,客户允许设计师变贵了吗?

    卓华作品:雨花泉 | 残屋藏美(创意名片架)

    当客户的审美需求远不及设计师的时候,要么设计师降低要求,变成一个迎合客户的软件操作员,要么付出更多的心力去平衡最终的产品,这其中还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教育客户,在收入与付出严重失衡的时候,这个模式自然很难长久。

    此外,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寻找投缘的手艺人创立独立的设计品牌,开启创业之路。这是眼下我看到的最好的发展模式。然而这种合作方式虽然理想,但现实中的问题却也很难协调。

    理论上说,设计师负责创意,手艺人负责生产,开创一些市场接受度高的原创小品牌,成功的话也是可以支持创作的持续发展的。但问题在于,手艺的「慢」与现代社会的「躁」几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于有购买力的人来说,他们愿意收藏一件价格昂贵的艺术品,但却不愿意花太多的钱去购买一件「产品」。不管你的创意有多棒,手艺有多精,但凡跟「实用」挂上钩的,消费者必然要追求性价比。长期来说,设计师就只能尽可能的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产品,而手艺人也没有机会在艺术创作上追求卓越。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最终还是得依靠半工业化的流水加工。

    如果手作品牌体现不出手工的「贵」,不管是对手艺人的职业发展还是对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都没有什么实质的帮助。即使从商业的角度来说,也很难有更乐观的发展。

    尽管现在大家都知道手工定制很贵,但是真正愿意为此买单的都是具有极高审美需求的小众人群。换句话说,如果手艺人不以一个艺术家的心态去创作,一方面很难收获高端的客户群,另一方面也没有机会去培养更广泛的收藏群体。但正如我刚才所说,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且艰难,但如果有设计师的参与一切皆有可能。只是我认为的「参与」并不是急切的去做产品做市场,而是以一种过渡的合作模式,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成就,最终以消解彼此的身份为目标。也就是说,与其以销售具体的产品为导向,不如提供技艺与创意结合的艺术课程去开拓更广泛的生源市场,培养更多的潜在艺术家并与其一起成长。

    因为我们既不缺能工巧匠,也不缺创意人才,我们缺的恰恰是独立的艺术家。而手作艺术家群体的崛起才是复兴传统工艺的希望,增强文化自信的根本。

    卓华作品:精灵谷 | 和声 (纤维软雕塑)

    个人认为,手工的「贵」,不仅仅是贵在作品本身,还贵在成就及帮助更多的人平静浮躁的心灵,提升审美的修养,完成自我的认同,最终成为一个灵魂饱满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手艺人的出路在哪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gt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