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阅读俄国文学千万不能贪快,需要细细读细细品,需要足够的耐心。因为它有个特点人物名字都很冗长,每件事情环节叙述得特别细致。如果贪快一不小心错过了一个细节就前言不搭后语了,详尽的描述都是为了极力铺垫后事发展。
读完这本《安娜卡列宁娜》用时2个月,很慢吧?
翻开书本第一页第一句话就是:“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开头以奥勃朗斯基跟家庭女教师发生关系后,妻子陶丽闹情绪不理家务。他家一片狼藉、一地鸡毛之际,他写信给在彼得堡的妹妹安娜请求她前来救援劝慰嫂子。于是,掀开了书里多个家庭的状态。我感觉不管古今中外,何时何地只要有男人女人有家庭的地方就会发生“江湖故事”。
安娜乘坐夜间火车,清晨到达莫斯科。哥哥在车站迎接她,同时也有一个相识的朋友伏伦斯基在车站迎接他的母亲。没想到的是安娜同伏伦斯基的母亲同一个车厢,聊了一晚上的天已很熟络了。借用《传奇》的歌词来形容安娜跟伏伦斯基的相遇:“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青年英俊的宫廷武官伏伦斯基是前途无量的,一是他的家族财产二是他的名望能力。他正要跟陶丽的妹妹吉娣求婚,原本是就要跟奥勃朗斯基做连襟的,却因在车站遇见了安娜使他改变了主意,最终也没能成为奥勃朗斯基的妹夫。
这本书里展现了四个家庭的状态:安娜与卡列宁,奥勃朗斯基与陶丽、列文与吉娣,安娜与伏伦斯基。
安娜和奥勃朗斯基是兄妹关系,陶丽和吉娣是姐妹关系,列文和奥勃朗斯基是大学同学兼好友,奥勃朗斯基和伏伦斯基是相识的朋友,都是宫廷官僚。奥勃朗斯基的官僚位置靠着位高权重的妹夫卡列宁照应扶持,他和陶丽养育了8个孩子,负债累累。
在生活中像奥勃朗斯基这样的男人有很多吧,能力一般,收入一般甚至是入不敷出。家里妻子带着一群孩子都应付不过来,他依然能够在外边萧萧洒洒吃喝玩乐,吃得讲究穿得也讲究,还讲究排场。活得乐天派,也是朋友中的“万精油”。做朋友是忠心耿耿的,坚持着抽雪茄和打猎的爱好。做他妻子的陶丽也挺可怜,到手的钱不多还要支付家庭的所有开支,结婚后就没完没了的怀孕生孩子养育孩子,生了8个孩子。当她一个人去看望安娜时,同是女人心也会羡慕安娜有爱情的滋润,这就是“围城”内外的心理吧?陶丽的家庭有着普遍性代表,即使男人出轨不真诚,只要在她的承受范围内,为了孩子也能忍受着继续过日子。何况这个男人有时也大献热情,需要家庭为底线又需要孩子们喊他“爸爸”的。这是陶丽的不幸家庭各不同,她选择麻木继续着眼前的生活。
安娜和卡列宁的家庭是彼得堡上流社会圈层的“完美组合”,安娜美丽优雅、丰韵性感得体是社交界的交际花,是每一次贵族们聚会的女主焦点。在她16岁时嫁给了大她20岁的卡列宁——官僚机器。此时他44岁了,安娜正值24岁,他们已有个8岁的儿子。说卡列宁不懂感情吗?他仕途通畅,一路攀升是个典型的政治家,在他觉察到妻子的不检点行为时告诫:“不要影响官场名声,注意社交界。”这是安娜的不幸,不能跟他有共同语言,没有心动的感觉。自从她在车站跟伏伦斯基相遇,触电般惊醒了她的“爱情”。犹其是伏伦斯基的穷追不舍,当机立断放弃跟吉娣求婚,转而追着安娜从莫斯科返回彼得堡的火车。用他痴情的眼神和热烈的语言感动了安娜,从年龄、品位特质上他们是相当适合的——郎才女貌。伏伦斯基说:我要社交界做什么?
人就是这样的,在没有得到时契而不舍、海誓山盟。伏伦斯基得到安娜后并不是不珍惜了,从整本书里对伏伦斯基这个青年我觉得没什么可指责的。他很痴情,在安娜生下女儿得了产褥病以为要死了,他回家后也开枪自弑。他是愿意陪着安娜,珍惜来之不容的感情。但人的忍耐都有个限度,受不了安娜的撑控,猜疑、忌妒给他窒息的困惑。他喜欢有社交有自己的独立圈子相对的自由空气。
安娜的悲剧在于不足够自信强大的内心,她在意伏伦斯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是否都在爱她?她自卑于没有正当名份,卡列宁改变了主意不同她办理离婚,坚持不让她同儿子见面。她失去了儿子失去了社交界,在贵族圈中名声败坏了被唾弃为“荡妇”。她跟伏伦斯基没能正当结婚,在意“情妇”一词的卑戝觉得她失去了一切牺牲很大。而伏伦斯基的苦恼在于,跟安娜没有正当合法的名份,女儿在法律上就是卡列宁的女儿,他的财产也就没办法继承给他和安娜的女儿。他希望安娜同卡列宁离婚,获得法律许可的婚姻。这是所有感情关系转为合法化的正确路径,这条路径被可恶可怜的卡列宁堵死啦。这个半老头原本是同意离婚的,后来他听从情妇李迪雅的计谋死活拖着不办离婚。也就是说即使他不想要的了安娜,也不能让伏伦斯基得到。卡列宁真正的虚伪在于,一开始他四处宣扬原谅妻子的背叛,宽容的语言说了一大段引致贵族圈社交界都为他叫屈。
安娜的死亡——卧轨自弑,是可怜又可悲的。得不到合法的名分很要紧吗?可她追求的不就是真爱吗?就因为伏伦斯基没能按她要求的时间回家,她就要报复:“你会后悔的。”伏伦斯基确实是在跟母亲办理正事,并不是去约会其它女孩。他也及时给她回了纸条几时能回家,为什么她就不能多些信任呢? 不信任的投射是她内心的不自信,闲着想多了。从陶丽去看望安娜所在的乡村庄园,以她的眼光来评价,伏伦斯基给到安娜的生活条件是富裕奢侈的。想去国外旅行就去国外旅行,带着奶妈保姆随从都住别墅。在乡村庄园的所有家具陈设用品是都奢华的,都是当时流行的英国货。安娜还有哪些不能满足的呢?想不通,她为什么就在那一瞬间扑向了铁轨?在她跟伏伦斯基相遇的那天发生的事故一样,有个车道工被车轮辗压成两截了,伏伦斯基去捐献了3个卢布,安娜心里暗自觉得他很有善心。
蓦然发现,大师的写作手法真是奇特,瞑瞑之中已埋下了伏笔隐隐的喻示了出轨的结局。
我最喜欢的一对就是列文和吉娣了。开头是列文从乡下带着诚惶诚恐的心来到城里莫斯科,他的目的就是向18岁的吉娣求婚。他首先找到大学好友奥勃朗斯基打听吉娣在哪里可以见到?吉娣是奥勃朗斯基的妻妹,当然很清楚她一家人的行踪。也清楚岳父岳母的择婿标准,可以说奥勃朗斯基给了列文很多行动指南,也说明了有情敌伏伦斯基的存在。所以,列文的第一次求婚失败了,他就负气回到了乡下,过着他的地主生活。他是个开明仁慈的地主,佃户们都很喜欢他。他热爱他的土地,致力于农业种植和农奴制的改变。吉娣因伏伦斯基遇到了安娜而变心,生了一场大病跟随家人去国外疗养。正是这段国外旅行让吉娣成长了,改变了对感情的看法。当她和列文再次见面时,重新发现彼此内心真正的爱人。他们结合才是成熟的,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本书在结束时,描述到的有一大群家人亲戚朋友聚集在列文家。在乡村有设施齐全宽敞的庄园庭院,有五谷丰登,有田粮广阔,有爱妻儿子陪伴身旁,这就是列文的幸福。这也是所有家庭向往的幸福生活都相似:“农夫山泉有点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