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4—12针灸学之【妇儿科病证(①痛经+②崩漏+③缺乳+④遗尿)】

4—12针灸学之【妇儿科病证(①痛经+②崩漏+③缺乳+④遗尿)】

作者: 境瑜伽彩霞 | 来源:发表于2020-03-17 16:31 被阅读0次
第二十七单元  妇儿科病证
一、痛经

1、辩证要点

(1)病位+病因

①病位:在胞宫(疼的部位)+ 冲任(冲任脉都是从子宫发出来的,女性所有生理都与冲任脉有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与肝肾关系密切

②病因:

实证=不通则痛,活血行气

虚证=不荣则痛,补虚,补气血,补肾

(2)辩证

实证:

①气滞血瘀:经前/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憋在子宫没出来)+血色紫黯有块(瘀血)+块下痛缓+伴乳房胀痛(气滞)+舌质紫暗有瘀点(瘀血)+脉弦(气滞•疼痛),——寒或生气导致

②寒凝血淤:小腹冷痛拒按(实证)+得热痛减+月经量少色暗+肢冷畏寒+舌暗苔白+脉沉紧,——经期吃生冷,实寒客于胞宫

虚证:

③气血虚弱:小腹隐痛喜按(虚证)+月经量少色淡(贫血的血虚)+面色无华(血虚)+舌淡+脉细无力,——贫血,乌鸡白凤丸,阿胶补的是气血虚弱型痛经

④肾气亏损:经后小腹隐痛+月经色暗量少+伴腰骶酸痛(肾虚+盆腔神经在腰方面有一个反射,会联系到腰骶部)+头晕耳鸣+舌淡红苔薄+脉沉细

2、治法

①实证:活血行气,祛寒

②虚证:补气血,补肾

3、处方

(1)实证

主穴:

①中极:中极为任脉穴(脐下四寸),近取,与三阴交交会,通调冲任,理下焦之气

②次髎:经验穴。一方面子宫疼痛会反射到腰,从腰后面找到次髎对应子宫 + 另一方面神经根的链接

③地机:脾经郗穴,精气深聚之处,治疗急证、痛证、出血

④三阴交:妇科保健穴,足三条阴经交会穴,调理肝脾肾,活血止痛

配穴:

①气滞血瘀:配太冲(行气)+血海(活血)

②寒凝血淤:配关元(散寒)+归来(活血)

(2)虚证

主穴:

①关元:大补气,正好在子宫上面

②足三里:补气

③三阴交:妇科保健穴,足三条阴经交会穴,调理肝脾肾,健脾益气养血

配穴:

①气血虚弱:配气海(把关元的补气作用再加固一层)+脾俞(气血生化之源)

②肾气亏损:太溪+肾俞,两个穴位都是补肾

4、治疗操作

①实证:泻法,寒凝+艾灸

②虚证:补法,+艾灸(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

③虚证和寒证加艾灸

二、崩漏
急性病

1、辩证要点

崩中+漏下(可以互相转化)

①崩:不在经期突然出血/月经期突然出血很厉害,实证

②漏:血一直不停•淋漓不尽,虚证

2、治法

(1)实证:

①泻,去有形实邪,清热利湿

②热盛导致血崩,例如内热太盛,血凝不住,要清热

③湿+热同时存在,是炎症,例如盆腔炎,清热利湿

④瘀血停在里面感染化热,例如产后没有完全排干净瘀血和其它物质

⑤任脉+足太阴脾经

(2)虚证:

①补,脾不摄血,肾虚不固血,凝血障碍,没办法把子宫收缩太全,毛细血管自己闭合不住

②任脉+足太阴+足阳明(补一补足三里)

3、处方

(1)实证:

主穴:

关元:正好在子宫上+是任脉和足三阴经交会穴,通调任脉、固摄经血

三阴交:妇科保健穴,健脾调肝固肾+清泻三经湿热、热、瘀

隐白:脾经井穴,治疗急性病(高热昏迷、出血肿痛),经验穴

配穴:

①血热:配中极(任脉,调节血热)+血海(凉血、活血)

②血淤:配血海+膈俞,

🤲小知识:为什么崩漏还要活血?

出血和瘀血是同时并见的,瘀血可以导致再次出血,瘀血也是出血的原因,所以有时候会在出血的病证中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来让它通过活血化瘀而止血,例如三七、云南白药,针刺穴位对应的原理同上

③湿热:配中极+阴陵泉,利水

④气郁:配膻中+太冲,行气

(2)虚证:

主穴:补气血+补肾

①气海:为任脉穴,又为气之海,补下元,固胞胎

②三阴交+肾俞:足三阴交会穴,配合肾俞补脾肾

③足三里:胃经合穴,助气血生化,补气摄血

配穴:

①脾虚:配百会+脾俞,升提人体的气机,从而起到健脾固摄血液的作用

②肾虚:配肾俞(补肾气)+太溪(补肾阴)

4、治疗操作

(1)实证:

①毫针刺关元平补平泻,可加艾灸

②其余穴位用泻法

(2)虚证:毫针补法+灸

三、缺乳(产后乳少)

1、辩证要点

(1)症状

虚证=产后乳少+乳房松软不胀+乳腺细小

实证=产后乳少+乳房胀满而痛+乳腺胀硬

(2)症状辩证:

气血虚弱=乳少汁稀+面色少华+倦怠乏力

肝郁气滞=乳少汁稠+胸胁胀满+情志抑郁

2、治法

①足阳明胃经(过乳,乳房主要问题从足阳明胃经考虑)+ 任脉

3、处方

(1)主穴:

①乳根:局部刺激•近取,乳头正下方,从下向上刺到乳房根部,刺至微胀,疏通阳明经气而催乳

②膻中:为气会,调气通络而催乳,膻中向两侧乳房横刺0.5~1寸

③少泽:通乳经验穴,点刺出血或浅刺

(2)配穴:

气血虚弱:配足三里(补气血)+脾俞(补脾)+胃俞(补胃)

肝郁气滞:配太冲+内关(想要通调气机,都少不了厥阴心包经的内关)

4、治疗操作

①乳根:针尖从下向上刺到乳房根部,刺至微胀

②膻中:膻中向两侧乳房横刺0.5~1寸

③少泽:井穴,点刺出血或浅刺

④气血不足可加艾灸

四、遗尿

1、辩证要点

(1)病位+病因

①病位:在膀胱,与任脉、肾肺脾肝有关

②病因:禀赋不足+病后体弱•导致

🤔肾气不足+下元虚冷+膀胱约束无力

🤔病后脾肺气虚+水道制约无权

🤔肝经热郁化火

(2)病症

主症:

睡中经常遗尿+多则一夜数次+醒后方觉

症状辩证:

肾气不足: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肢凉怕冷+舌淡

脾肺气虚: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自汗出+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肝经郁热:遗出之尿+量少味臊+性情急躁+面赤唇红+苔黄+脉数有力

2、治法

①温肾健脾,一般虚证比较多

②任脉+足太阴脾经+膀胱经的背俞穴、募穴

3、处方

(1)主穴:

①关元: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培补元气,固摄下元,治小孩的根本发育问题。肚脐以下,膀胱的上方

②中极+膀胱俞:

🤔俞募配穴

🤔中极位置在膀胱前面,近取直接制约膀胱

🤔膀胱俞•神经根相连

③三阴交:调肝脾肾三经同调其经气

(2)配穴:

肾气不足:配肾俞(补肾)+命门(两肾俞连线中点,第二腰椎棘突下)+太溪(补肾)

脾肺气虚:配肺俞(补肺气)+气海(补气)+足三里(补脾胃)

肝经郁热:配行间(泻肝热)+阳陵泉(从胆泻肝热)

④夜多(一旦梦到找到厕所便尿床了):配百会+神门(安神)

4、治疗操作

①一般都是虚证,补法/平补平泻+艾灸

②下腹部穴位(关元+中极)针尖向下斜刺,针感达到前阴部为佳(针尖指向病所

相关文章

  • 4—12针灸学之【妇儿科病证(①痛经+②崩漏+③缺乳+④遗尿)】

    第二十七单元 妇儿科病证 一、痛经 1、辩证要点 (1)病位+病因 ①病位:在胞宫(疼的部位)+ 冲任(冲任脉都是...

  • 痛经医生:如何保管治疗月经病的中成药

    痛经医生 本章分享:如何保管治疗月经病的中成药 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月经前后诸证、绝经前后诸证等月经病患者...

  • 精进玉衡-深圳徐和堂2020年7月第4期

    爱方讲解-中医儿科学之遗尿 丽萍讲解-中基之六淫 案例分享-NO.0074玉衡医案|砭治20年顽固痛经 主诉:少腹...

  • 推拿学笔记-小儿呕吐(海派)

    小儿呕吐是指乳食从口中吐出为主症的一种儿科常见病证。凡外感邪气、内伤乳食、大惊卒恐,以及其他脏腑疾病影响到胃之受纳...

  • 每天认一穴:子宫

    定位: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等妇科病。 归经:经外奇穴。

  • 小儿遗尿 艾灸

    【每日一灸·小儿遗尿(湿热)】 小儿遗尿指3岁以上孩子在睡眠时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孩子...

  • 痛经医生怎样辨证治疗崩漏

    痛经医生 本章分享:辨证治疗崩漏 根据崩漏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不同,中医通常将崩漏分为血热、血瘀、脾虚、肾阴虚、肾...

  • 临床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崩漏的经验心得

    崩漏,中医病名。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

  • 痛经医生治疗崩漏三法指的是什么

    痛经医生 本章分享:治疗崩漏三法 崩漏是指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者。中医学认为,崩漏的...

  • 妇科

    【经络穴位】隐白: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证;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癫狂、多梦等神志疾患。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4—12针灸学之【妇儿科病证(①痛经+②崩漏+③缺乳+④遗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ige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