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创(原创)竞争者的垄断梦
(关键词:电商平台 假货 监管)
(以下不是“据说”,不是“听说”,也不是“我有个朋友……”,是作者亲身经历。)
暴利是假货顽强的生命力,而扫除它的力量还远远不够。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踩泥。”(俗话:净瞎说!)
作为一个资深网购者,我算是十分小心谨慎了。
买买买的时候会一再提醒自己“便宜没好货!”、“一分价钱一分货!”。货比三家,看销量、看评价、看中差评。
在10多年的网购史中,商品出质量问题的次数很少,更不要说买到假货了。很大原因是因为6年前我从T平台转成了D平台的粉儿,众所周知的三大理由:神速的快递、自营的靠谱、利索的售后。
第三个理由6年间我好像只体验了2、3次,因为商品很少出问题。
于是我付费成为了“加号会员”,于是我的那个什么什么值长期保持在5万多的水平,曾一度超过7万。
从彩电冰箱到油盐酱醋的所有消费都在D平台,我和负责给我们小区送货的小哥都熟成了哥们儿。
一切都很美好。
就像很多电影的前半部分,每当男女主角感情甜腻、生活和美的时候,坏人就会出现……
意外
8月份的一天,我想买个打球、跑步用的专业点的袜子。查询一番,相中了“CoolMax”面料。
对“CoolMax”早就有所耳闻,它是杜邦公司发明的带有多条沟槽的纤维,具有良好的导湿性能,能够快速排汗,是运动服装的首选。
按照“CoolMax”的关键词搜索筛选,最后确定在“Z八字母官方旗舰店”下单购买。
这家不是自营,我知道,因为这个牌子在D平台上就没有自营的商品。
事后想想,D平台为什么不做这个牌子的自营呢?
对于研究平台的本人而言,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在电商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稍微有点市场价值的货品都逃不过平台的眼睛。这个Z八字母品牌品种很多,摊子铺得很大,不可能被D平台忽略。
那可能就是走过、看过、聊过、考察过,最后决定不自营。
于是事后得到了一条经验:如果某个品牌只有第三方没有自营店,那还是换个吧。
D平台在用实际行动给我们把关。
货到:
咦?不对啊!我在商品页面介绍中看到的成分表是这样的:
这袜子好几十一双,卖的就是这个“CoolMax”面料,页面上铺天盖地宣传的也是“CoolMax”。最后拿到手的却是“涤纶”?
大惑,问客服,答复:
“亲,CoolMax是涤纶的一种,这样标识没问题的。”
啥??
照这个说法,黄金是金属的一种,我买个金条,随便给我个铁条铜条也可以?
啊这……
我觉得自己这次踩到泥了。
好奇
这事不能完,谁的钱也不是大水冲来的,我的更不是。
再查询一番,两个收获:
首先,同一品牌在小程序中的官方店里有同款商品,详情信息如下:
“CoolMax”又变成“银离子纤维”了。
其次,“CoolMax”是个值点钱的标志,肯定不能随便画画,我印象里不是它这个样子。
官网上走一走:
正经的CoolMax标志有好几个,但是和这家Z八字母产品上的都不一样。
到此,我已经可以确定这个“CoolMax”产品有问题。
向D平台投诉
D平台加号会员的一项权益就是有专属的24小时客服。这项权益的实际内容只是保证你的电话有人接听,在具体处理上并没有什么差别。据说,没花钱买加号的普通会员连接通都很困难,需要长时间等待。
这其实是“处理”投诉的一种方式,没耐心的就放弃吧,多省事。
这招不光D平台在用,各家银行、移动、联通之类的也都在用。
还好加号会员不用等待,客服小哥听完我的诉说,说:
“哦,这是个第三方的商品啊。”
我分明能够感到小哥长舒的那一口气。
言外之意:“第三方,不是自营,这就好办了。”
然后小哥按照培训手册的标准话术答复我,会向商家核实,请等待答复。
第二天我就收到了商家对两个问题的答复:
1. 页面介绍是“CoolMax涤纶”而产品实物是“涤纶”,没问题。
2. “CoolMax”标志在产品外包装上有。
呃,我问的不是有没有,是你那个标志和人家官网上的不一样,也是假冒的。
避而不答,这本身就是答案。
再次向D平台投诉,要求平台介入处理。
上传图片证据,客服小姐姐让我耐心等待,她会转给法务部门核实,48小时内给我答复。
46小时之后,我接到电话:“法务部门还没回复,请耐心等待48小时。”
第二个48小时快到了的时候,接到电话:“法务部门还没回复,请耐心等待48小时。”
是的,就是一摸一样的回复。
好的,我等,我痴痴地等。
这个时候,我对D平台会如何处理这起明显的虚假宣传行为充满了好奇,并且已经超出产品本身。
毕竟是个研究平台的,十分想知道平台对此类问题是如何处理的。
电商平台中的假货是个老问题,基于利益(D平台的佣金大约30%,远高出其他平台)相关,平台对消除假货并没有多少激励,所以假货才会成为一个老问题。
这是一次完全真实的调研,成本不大,几十元外加我打电话的时间付出。可收获很大,能够了解到平台对于假货的真实态度和实际行动。
我买了个假货,却感觉赚大了。
真魔幻。
D平台的法务部门用了11天才给出了结论,对此每隔48小时就给我打次电话的客服也觉得不好意思了(他们在承诺的回复时限内必须有回复,不管什么样的回复都得有)。
法务的结论是“商家的做法没问题,不构成虚假宣传,不构成欺诈。”
我再问法务的依据是什么,客服说他们就给了结论,没有理由。
为了表达对我的歉意,他们愿意把这一单的几十块钱免掉,了结此事。
这解决方案让人很无语。
按照消法规定,对售假的处罚是“退一赔三,不足500元的按500元计”。
可问题的关键不是钱啊,我关心的是以质量信誉售后发家的D平台如何处理假货问题。
D平台的活跃用户已经超过4亿,第三方商家已经超过30万。这么多商家难免有个别铤而走险的,因此D平台的态度非常重要。
以前的D平台自营业务超过90%,现在自营业务对利润的贡献只有20%多一点。
变了,你变了。
名还在,心已远。
向12315投诉:绿色通道
经济学敲了一下我的脑门:
“不要指望一个企业会自断财路地解决那些谁都觉得应该解决的问题!”
那就向监管部门“12315”投诉吧,网站、手机App,电话都有,方便得很。
投诉各大电商平台时有个“绿色通道”(ODR)选项,按我的理解,这条路是在12315的地盘上,直接由平台自己来处理。
双方能处理好就节省了12315宝贵的行政资源,如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再由12315处理。
9月12日,我提交了材料,选择“绿色通道”。
接到了D平台的电话,一个小弟明显在照着材料念:
“先森你好,你所反应的问题我们经过考虑,可以给你100元的补偿,请问你是否接受?”
我:“我反应的问题你们是什么结论啊?”
对方:“啊,这个我看一下啊……,这个情况,我具体还不了解……”
我:“什么都不知道,上来就100块钱了事?”
对方(复读机模式,同时回避对自己不利的问题):“那请问这个方案你是否接受呢?”
我:“不接受。”
对方:“好的,我会转给客服专员处理,请等待答复。”
这次不是48小时了,等我想起来这事的时候,好多天过去了,没有答复。
去12315看了看,显示内容是这样的,我实事求是的在后面进行了评价。
就这?
绿色通道?
向12315投诉:非绿色通道
看来“绿色通道”就是不管什么事,100块钱打发走人。
这完全不是D平台以前的做法,就算客服独立外包,也不应该反过来坑主子嘛!这样的客服还不如没有。
10月10日,再次提交了同样的材料,上次“绿色通道”的材料不能再用,必须再次提交,这次没选“绿色通道”。
除了商品本身的问题外,我感觉自己花钱买了加号会员却得到了如此令人震惊的服务,这也是虚假宣传,于是发起了两个投诉。
先收到短信,过了几天接到了12315来电。对方看过材料,简单和我核实了几个细节,然后告诉我会联系平台、商家协调处理。最后提醒我保存好各种证据,12315只能协调,协调不成还可以去起诉。
又过了几天,D平台来电,和以前没任何区别,依然认为“商品没问题,给100块钱要不要?”
我:“拒绝。”
对方:“好的,我会升级给专员处理,48小时内给您答复。”
(循环开始)
过了48小时无答复,我打电话过去问。
对方:“很抱歉让你久等,专员还没有答复。我催促一下,48小时内给您答复。”
(循环停止)
各位猜猜这个循环共进行了几次?
5次。
5次。
5次。
5次。
5次。
我应该是在他们的系统里被做了标记,只要我打的电话都可以不答复。
每次都承诺48小时,每次都不答复。
我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D平台对假货的态度和行动都很清楚了。
结局
商家主动联系了我,态度挺好。
承认商品页面成分标识和实物不一致是不对的,但又强调他们的确使用了CoolMax面料,并且反复告诉我这个面料并不贵,言外之意没有必要造假。
哦?这面料不贵,还卖几十块钱一双?
再便宜也没有普通的涤纶便宜吧?
至于CoolMax标志和官方不一样的问题,依然避而不答。
商家还发过来一个面料纤维的采购发票和一个供货商的授权书,说这个能证明他们没有造假,工商部门也看过并认可。
可是,我从那两个图片上就没有找到任何“CoolMax”的字样……
监管部门也从来没有和我联系,告诉我他们的结论。
监管部门的进展都会短信告知:
他们认为D平台没有责任,但是商品本身呢?不知道,帝都转给了魔都。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结论,敲屏幕划重点:
在商品本身是否有问题还不确定的情况下,先认定D平台没有责任。
虽然我觉得这和《电子商务法》以及市场监管总局的精神不一致;
虽然我觉得商品成分表这个关键信息,页面介绍应该和实物一致;
虽然商家自己都承认页面介绍不正确。
虽然谁都能看出那个标志是山寨的。
但这是官方的结论,只能必须接受。
明白了明白了,难怪D平台如此高冷。
本次调研圆满结束。
可是就在昨天(11月9日)我又收到了一条短信:
这条短信给本次调研画上了句号,也是促使我赶紧写出来的原因。
上海方面打了个电话问了商家的实际经营地点,结果就是从北京转到了上海,从10月到11月,管辖地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只说了不属于哪个所管辖,可没说属于哪个所管辖。
就算再重新投诉,不还是同样的结果?
又是循环。
作为一个消费者能做到的也就是这些了。
结局:假货赢,平台赢,消费者输,监管部门耗费了资源。
假货并没有减少。
尾声
假货的根源是暴利,平台和商家分享。
以往经济学对假货的分析是:只要造的不是太差劲,被发现的概率就很小,而发现后较真的消费者更少。就算真遇到了也不要紧,多陪点钱就行,大不了退一赔三,不能再多,这是受法律保护的。
100件假货,赔掉4件,剩下96件都赚。
造假是低风险高收益,只要没有同行或内部人举报,没啥问题。
可这个案例表明,现在遇到了较真的消费者也不用先赔钱,等法院判了再赔也不迟,反正又赔不了多少。愿意为一件几十元的东西去法院起诉的消费者少之又少。
所以,风险更低,收益更大。
一个6年里下了757单,平均2.9天一单的加号会员,是不是该离开了?
祝大家剁手愉快!
曲创(原创)竞争者的垄断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