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昨天了凡先生为我们说了三个谦虚谨慎的人,最终都高中及第。今天了凡先生为我们继续往下说:
谦虚沉稳能发达
原文
壬辰岁,予人觐,晤夏建所,见其人气虚意下,谦光逼人,归而告友人曰:“凡天将发斯人也,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及开榜,果中式。
注释
入觐:指地方官员进京觐见皇帝。
译文
壬辰年,我到京城去觐见皇帝,见到了夏建所。只见他神情,谦虚谨慎,一点也不盛气凌人,回家后告诉朋友说,“如果上天要让一个人发达,那么一定会先启发他的智慧,智慧一旦启发,那么浮躁的人就会沉淀下来,放肆的人也知道谦虚和收敛了,夏建所现在这个温和善良和谦虚的样子,就是上天开启了他的智慧啊”,等到考试结束后,夏建所果然高中。
解读
了凡先生的观点总结起来就是“唯谦受福”,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得到福报。可能有人会说,前面不是才说过,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得到福报吗?这里怎么又说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得到报的呢?其实这两个方面是相互统一的,一方面面对别人的时候表现的谦虚一点,这本身就是一种行善,另一方面也只有谦虚的人才会多多行善。
那些骄傲自满的人,会认为一个人的所有经历都是自己应该得到的,所以对于那些遭到不幸或者是需要帮助的人,他们会认为是罪有应得,所以他们是不会去行善、不会去帮助那些人的,只有谦虚的人才会生出同情心,所以谦虚的和行善是一样的道理。
为了突出唯谦受福这个道理,所以了凡先生讲述了他自己的这么一段经历。
这段文中包含着一个很重要词语:“智慧”,比如说,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这就是智慧。智慧和聪明、狡诈等是不一样的,无论聪明还是狡诈或者是一些其他的东西,都只是一个人在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之后才能产生的,或者可以说聪明和狡诈之流只能用来制造问题或者是解决表面上的问题,却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但是智慧不同,智慧是一个人天生就拥有的能力去真正用来解决问题的。
当然开启智慧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过也许一个简便的方法,那就是得到上天的帮助,上天能够开启一个人的智慧,这本身就是这个人的福气,因为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得到并保护好他自己的福气。
当一个人的智慧被开启之后,这个人就会懂得很多的东西,比如说做人要谦虚、低调,做人要行善要积德等,当一个人真正的开启了智慧之后,那么多么浮躁的人都会沉淀下来,放肆的人也知道谦虚和收敛了,有道是“智慧一开,福德自来”,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了凡先生继续用事实来说明他那个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得到福报的观点。请继续往下看:
张畏岩乡试不中致发怒
原文
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有声艺林。甲午,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眯目。
时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张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张益义呢曰:“汝不见我文,乌知不佳?”道者曰:“闻作文,贵心平气和,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注释
声:这里指名声。
艺林:读书人中间。
译文
江苏江阴人张畏岩,做学问很下功夫,在读书人中间名声很大,甲午年参加南京的乡试时,他借助在一个寺庙里,但是榜单揭晓的时候却没有他的名字,因此他大骂考官有眼无珠。
这时候一个道人在旁边嘲笑他,他立刻怒视那个道人,道人说,“你的文章一定写得不好,张畏岩更加生气了,说你又没看过我的文章,怎么会知道我写的不好?”老人说,“我听说写文章最重要的是心平气和,现在听见你在这里骂人,心中愤愤不平的文章怎么可能写好。”
解读
从这段文中,我们看出两个信息,第一就是张畏岩是个对自己很有信心的人,很自信。第二就是这份自信有点过头了。
张畏岩他不甘心失败,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别人因为妒忌自己才有意造成的,所以他只能选择骂人,他把所有的怨气都发泄的这次乡试的考官身上。
其实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很多的,他们觉得自己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因此被别人否定就会十分愤怒,愤怒的结果就是让人失去理智,有些人会把否定他的人记在心里,然后找机会再去报复,有些人只会在各种公开的场合,直接批评那些指责和否定他的人,总之是在对别人批评,否定自己十分不满,这种情况下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一个人失去了平常心。
做学问,写文章,贵在心平气和,只要心中一团和气,那么下笔自然就会如有神助。
当然需要平常心的,不管是写文章,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颗平常心,就比如说高考,一个背负着承重压力的考生考砸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是一个有平常心的考生却有可能超常发挥,和行善的道理是一样的,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刻意的去追求某种特定的结果,只有这种情况下才能有一个最美好的结果。
张畏岩听了老道士的一席话之后,突然安静了下来,因为他发现老道士的话说得很有道理。
谦虚行善皆由心
原文
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张曰:“既是命,如何转变?”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例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张曰:“我贫士,何能为?”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长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
译文
张畏岩觉得道人说得有道理,慢慢服气了,并向道人请教。
道人说,“考试总与不中是命中注定的,命中不该中,文章再好也没有多大帮助,因此要在自身做转变。”张畏岩说:“既然是命中注定的,怎么能改变呢”?道人说:“创造生命在于天,但是改变命运却在于自己。只要大力做善事,多积阴德什么福气不能得到呢”?张畏岩说:“我是一个穷人,能做什么呢”?道人说:“做善事积阴德,都是出于内心的想法,只要心里常常抱着这样的想法,那就是功德无量的,况且只要谦虚谨慎,并不需要花钱,你怎么不反省自己却去骂考官呢”?
解读
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是满腹才华,但也全都是因为命中注定才没有仕途得意,想来张畏岩这样文章写得好的人也没中举,估计也是因为命中注定,既然命中注定没有的东西,即便是文章写的再怎么完美,也终究是得不到不该得到的东西。但是老道士也没有把话说死,他认为只要能够做出一些改变,还是能够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的。
道人的一席话,让张畏岩找到了问题的主要根源,他不再去骂主考官,他还想继续参加科举考试,那么他现在应该去做的就是行善积德改变命运了。通过努力他得到回报了吗?明天为你揭晓答案。
感谢您的关注,感谢您的阅读,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