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182337/63147d1db1e411e0.jpg)
9月,我第二次读完斯蒂芬·柯维先生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简称《七个习惯》)。此次学习和阅读,相比去年11月份初读此书,我收获了更多更深。在此,首先特别感谢高老师的引导。
相对而言,去年读此书,像是走了一个过场。读后,山是那山,水是那水,书是那书,我没有收到什么触动,好像读了个寂寞。
今年再读,触动来了,书不是去年那本书了。山有了味道,让我开始品尝;水有了灵性,让我开始开怀。书中隐藏的珍珠逐渐闪现,每一粒粒都珍美不已,我欣喜不知欣赏哪一颗,来不及细细把玩或说还不知如何把玩欣赏,就跟着时间往前走了。走到书的最后,回想在书里经历的一袭光华,不免想留念一下,也便于下次再访做个参考和比照。
1 主题
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品德,性格/品德决定命运。
此书读到一半,我对上面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看到德国哲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教育对于人性格的形成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更加相信我的理解和接受。
孩子成人后若要发展得更顺利、生活得更幸福,离不开孩子自身具备的良好性格和品德,以及基于好的性格和品德所形成的良好或优秀的各种言行习惯。
其中,价值观念、认知程度和成长环境所影响思维模式是【根】。
而价值观念、优秀认知的形成又离不开孩子成长的环境,即父母的观念认知、思维模式,以及父母的能力所营造的家庭文化和氛围。
虽说孩子是独立的生命,有其独立平等的自我意识,但自我意识也容易被不良言行或不良情绪的处理习惯所淹没。从孩子不断摆脱依赖走向成人的角度,孩子自我意识被弱化或被淹没的情况在不少时候与孩子的原生家庭相关。
备注:原生家庭不能决定孩子成人后的自由发展和人生走向,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27182337/3c198990b2f7d8db.jpg)
2 代际传承
还记得那个“放羊的孩子”吗?生活中的我们大多数也是放羊的孩子。
记者:孩子,你为什么要放羊啊?
孩子:放羊可以卖钱啊!
记者:那你刚刚赚钱以后干什么呢?
孩子:挣了钱娶媳妇。
记者:娶了媳妇以后呢?
孩子:生娃啊。
记者:生完娃以后呢?
孩子:让他继续放羊。
……
在某种程度和角度上,知识改变命运。我从村里来到上海定居,是因为我通过读书学习找了份上海的工作(同时因为我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里,此处不谈)。
不用干辛苦累的庄稼活了,看上去我的命运得到了改变。在外观、生活的衣食住行上,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如果我没有来上海,而是继续留在乡村,估计今天的我的外观和衣食住行也会发生变化,不像父母辈那样天天干地里活。
也不可否认,我因为接受教育而有认知上的变化。比起父母,我的知识面较宽,价值观念有变化,比如女性平等和独立的意识。
然而,在我做了父母后,却发现,我越来越像父母那样生活,好像有很多变化,却也好像没有变化。我只不过换了个地方活着。
似乎有一个巨大的、无形的、却的的确确存在的世界,镶嵌在、笼罩在、或融合在我的现有生活里,时时刻刻,那里在发生着、错落交织着很多我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这些无形无声却存在的东西可以继续探索。现在只说一下我和孩子之间的情况。
和无数当代父母一样,我生养孩子,带孩子玩,教孩子学。然后呢?
父母:好好学习,考大学,找个好工作。
孩子:学习是为了考大学找工作。
父母:学习是为了你有更多自由的选择,出国啊旅游啊等。
孩子:学习是为了工作更体面、薪水更高、祝更宽敞的房子、开更贵的车、穿更品牌的衣服。
父母:那还要怎样?
孩子:……
还要怎样?低龄的孩子不知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不舒服,不开心。在一个圈里转悠,没走出来。好像被压抑着,缺少气力,缺少生机。
我也不知道,这样会对我的孩子有什么影响。
直到后来读了几本书,了解了“小我、幻像、外在、内在、自我意识”等几个概念。我好像明白了一点。原来,我丢了一份叫“意识”的东西,我的一些好的习惯和不好的习惯,基本都来自于我的父母,我作为一个生理年龄上的成年人,还没有分辨和识别开父母对我的影响,我的心理年龄还不成年。
笼罩着我的一层无声无形无像的东西被看到了冰山一角。我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
开始阅读,开始运动,开始细细查看自己衰老的面容,开始觉得有生机活力在长出。
![](https://img.haomeiwen.com/i27182337/f5f9b563bf54ffc5.jpg)
3 自我转型
我有两个童幼的孩子,我该怎么办呢?我需要自我转型,为自己、为孩子、为现在、为未来。
首先我应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其次,关注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和孩子建立民主、平等、互相欣赏和关爱的关系。再次,跟孩子交流品德、原则等价值观概念。
以身作则的范围很广很大,体现在生活里的方方面面,体现于日常生活的琐碎中。
以身作则做榜样,这将要求我摆脱我身上已烙刻的不良旧有习惯,尤其思维观念主导的【回应刺激】的方式。
我的固有的思维模式,需要逐渐一点点地觉察,然后结合价值观方向审视,再决定是否继续,或者需要一点点地破解修改。这会是一个困难且长久的过程,却值得努力。
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这对我亦是挑战。建立关系的过程,必须需要我慢下来,也是使用【以原则为中心】处理孩子的情绪实践,也是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理解和接纳孩子的表现是第一步(不着急),移情聆听孩子是第二步(同理心),询问出孩子的内心感受和需求是第三步,沟通讨论解决方式是第四步。
爱的五种语言和非暴力沟通四步曲,都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对话里使用。
【爱的五种语言】适用于所有关心和爱的人。
第一种,赞美。幸福的家庭互相赞美。夸对方付出努力的那一点,捧他。
第二种,用心的小礼物。送到对方的品味上。情调。
第三种,对方的需求帮一把。细节决定成败,其中有一个触动,对方会觉得你在意我。
第四种,时间的陪伴。拿出时间在对方身上。做有质量的陪伴。
第五种,身体接触,身体接触可以让让小孩更乖巧健康让老人更安全,请增加身体的接触。
【沟通四步曲】
第一步,观察事实。“我看到…… ”,觉察要中正。
第二步,感受情绪。“我感到……”。比如我感到气愤。
第三步,需求方面。比如“因为我觉得我被侵犯了…”,
第四步,提出请求。“我希望你平衡一点,慢一点说”等。向对方提出需求时,先向内问自己的需求是什么?自己想要什么?
最后,跟孩子多一些日常闲暇的交流,自然轻松。而不是限于“学习去、练习去“或“这个错了、不要马虎”等要求和评判。这一点,仍然需要自己慢下来,管住嘴。做到有效、有爱、和谐的聊天亦是以身作则。
![](https://img.haomeiwen.com/i27182337/bd258aa8f14850ec.jpg)
4 理论注解
习惯是随意后注意,没有调动意识而发生的在行为、能力、价值观上的外在体现,是无意识的行为体现。
外在看得见的习惯,比如无意识地刷手机,一刷两小时。比如回家后无意识地打开电视,一看半晚上。如果这些无意识的行为是阅读或运动,则是好习惯。
比如学习和练习新的舞蹈动作。最初的动作指令正确,加以练习,会练成正确的姿势动作,进而熟练到无意识的正确姿势,此时为身心合一。
看不见的内在思维习惯即为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一种固步自封。思维定势的存在本身是一种分裂,是冲突的前提。
行为源自动机,动机是一种想法,想法是思维模式或价值观念的体现。
如果改变行为,则需要改变行为的【根】,即思维观念。深入骨髓的观念带动的行为,基本都达到了身心合一的程度,无意识的,无知无觉的。
改变无知无觉很困难。所以,需要根治,即从思维观念上着手。怎么做呢?那就是【慢下来】。有意识地慢下来后,觉察自己的情绪,觉察自己的想法,觉察自己的内在需求,觉察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觉察自己,是随意注意,是自我意识(看者)苏醒了引领我们。如果觉察自己不再刻意,那么就养成了好习惯 - 自我觉察。此时,【看者】在微笑。
所以,新习惯的养成初期,需要随意注意力,即随着意志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觉察旧习惯,打破旧习惯,替换为高效能的习惯。高效能的习惯符合道、符合原则,符合德。
写在最后: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愿你我【学为己,修为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27182337/d514352bd644dc2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