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15篇《召南 采蘋》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41735/829df0830dc49c55.jpg)
【原文阅读】
于以采蘋pín?南涧之滨。
于以采藻?于彼行xíng潦lǎo。
于以盛chénɡ之?维筐及筥jǔ。
于以湘之?维锜qí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yǒu下。
谁其尸之?有齐zhāi季女。
【译文参考】
什么地方采草蘋?要在南山溪流旁。
什么地方采水藻?水流清急小溪沟。
采来蘋藻用啥装?圆的筥和方的筐。
用啥器具煮蘋藻?三脚锜和无足釜。
这些祭品摆何处?祖宗庙里窗户下。
这次谁来做主祭?恭敬虔诚待嫁女。
【字词注释】
(1)于以:犹言“于何”,在何处。
(2)蘋pín:又称四叶菜、田字草,蘋科,为生于浅水之多年生蕨类植物,可食。
(3)藻:杉叶藻科,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可食。一说水豆。
(4)行xíng潦lǎo:沟中积水。行,水沟;潦,路上的流水、积水。《毛传》:“行潦,流潦也。”
(5)筥jǔ:圆形的筐。方称筐,圆称筥。
(6)湘: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毛传》:“亨也。”按即烹。
(7)錡qí:三足锅。
(8)釜:无足锅。锜与釜均为炊饭之器。
(9)奠:放置。
(10)宗室:宗庙、祠堂。《毛传》:“大宗之庙也。”大宗,即大夫之始祖。
(11)牖yǒu:窗户。
(12)尸:主持。古人祭祀用人充当神,称尸。《毛传》:“尸,主。齐,敬。季,少也。”
(13)有:语首助词,无义。
(14)齐zhāi:美好而恭敬,“斋”之省借。或以为齐国。
(15)季:少、小。季女:少女。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叙述少女祭祀祖先的诗。 诗中叙述的就是少女临出嫁前庄重严肃地准备祭品和祭祀的情况,详实地记载了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反映了当时的风俗礼尚。
《采蘋》代表了《诗经》歌咏的另一种形式,是用问答体表示的,也就是说,歌唱时分成两部,一部先问,一部再答,然后一部又问,一部又答,如是反复。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是问句的开头,“到哪里去”的意思。“蘋”是水生类的植物,有点像我们熟悉的布袋莲,浮在水面,夏末会开出白色的小花,所以有时又叫“白蘋”。到哪里去采白蘋呢?回答是:到南方小瀑布的边上去吧!
“于以采藻?于以行潦。”那又到哪里去采水草呢?到水流清急的小溪沟里去采吧!
为什么如此问?从答案中可以探知。“南涧之滨”和“行潦”,都是水流快速、不会堆积脏污东西的地方,水很清净,如此一来,就能采到同样干净漂亮的水花水草。还有,“采蘋”采的是白蘋花,显示这是夏末,天气仍然炎热,此时去到小瀑布边,或涉足进入清水急流的小溪沟中,多么舒服!
两句诗里,就给了我们洁净及对抗暑热的清凉感受。为什么要问?因为要知道你拿来的蘋和藻是从哪里采来的,不是随便的蘋和藻都可以的。
接着,还有别的问题:“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予以湘之,维錡及釜。”采来了之后,拿什么去装呢?拿圆的和方的竹篓去装的。装了带回来之后,又是在哪里烹煮的呢?是在大锅子里面煮的啊!“錡”是底下有三只脚、自己可以站着的大锅,“釜”也是大锅,但底是圆的,要放在灶上才能用。不只从哪里采来的要讲究,进一步就连把蘋和藻装回来煮熟的工具,也都要讲究。
四次问答下来,我们了解了,采蘋、采藻可不像前面采芣苢,这回不是采着玩的,更不是采下来随便用衣服围一围包回来就好了。
为什么如此郑重其事呢?诗用最后两句问答告诉我们。“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煮好了之后放到哪里呢?到宗庙里,放在窗下。原来采来的蘋和藻是为了用在祭祀上,难怪那么讲究。今天祭祀中,一般是以神主牌或神像来代表受祭的对象,周代却不是如此。神主牌上写着列祖列宗的名字代表列祖列宗,西周时还没有。诗中最后一句中“尸”字,指的就是周代的祭祀风俗中的做法,要找一个人,通常是女性,来代表受祭的祖先。要作“尸”来代表祖宗,这个人显然要具备特别干净、特别漂亮的特质。
所以,最后问到:是谁在典礼中扮演“尸”的角色呢?是虔心斋戒过的年轻女孩啊!于是前面对于采蘋、采藻过程的种种讲究,自然就也投射在这位从齐国来的女孩身上,不必再多用字词言语形容她,一路读下来,就感受得到她的洁净与美丽。
本诗以问答体呈现,而问答又不只是表面形式,它和诗中要营造的情境大有关系。一句句仔细地问,表现了对“采蘋”这件事的重视,不敢掉以轻心。一连串的问句,为了追究要用在祭祀典礼上的东西,是否干净、够不够干净。蘋和藻来源要干净,本身要干净,装盛的容器要干净,烹煮的锅子要干净,就连摆放的地方,都是在光线能透进来的明亮的窗下。这样的主题从头贯穿,一直到选出来的年轻女孩身上。
诗一共只有六句,前五句都用“于以”开头,唯一的例外是最后一句,不再问“在哪里”,而问“是谁”,声音与语意的转折,都诱引我们特别注意这一句,于是我们也可以将前面所有这些对干净、明亮的讲究,看作是拿来陪衬、凸显“有齐季女”的,让人强烈感受到她的干净与明亮。
全诗节奏迅捷奔放,气势雄伟,而五个“于以”的具体含意又不完全雷同,连绵起伏,摇曳多姿,文末“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戛然收束,奇绝卓特,烘云托月般地将季女的美好形象展现给读者。正如吴闿生《诗意会通》引旧评所云:“五用‘于以’字,有‘群山万壑赴荆门’之势。”
【反思探讨】
《采蘋》:祭祀礼仪的繁琐和庄重
我们知道,在古代,贵族之女出嫁前必须到宗庙去祭祀祖先,同时学习婚后的有关礼节。
据《毛传》记载:“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牲用鱼,芼之以藻。”《礼记·昏义》记载:“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宗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之祭,牲用鱼,芼之以藻,所以成妇顺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女将嫁而教之以告于其先也。”
惟明代何楷《诗经世本古义》认为诗中所谓“季女”与《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中的“季兰”同为一人,均是指周武王元妃邑姜,此诗即是赞美邑姜之作。现代学者大都认为这首诗是描写女仆们为其主人采办祭品以奉祭祀的诗篇,这更符合诗意。
俗话说:“上供神吃,心到佛知。”这些普普通通的祭品和繁琐的礼仪,却蕴积着人们的寄托和希冀,因而围绕祭祀的一切活动都无比虔诚、圣洁、庄重,正如《左传·隐公三年》所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因此,诗人不厌其烦,不惜笔墨,层次井然地叙写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将繁重而又枯燥的劳动过程描写得绘声绘色。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古代祭祀中的“尸”
最早祭祀祖先不是供牌位,而是由活人扮演“尸”。我国民间传统习俗,人逝世后其家人都要为其制作牌位,作为逝者灵魂离开肉体之后的安魂之所。
牌位,又称灵位、神主等,一般用木板制作,呈长方形,下设底座,便于立于桌案之上。木牌上写有逝者姓名以及生前的职称荣耀,以便后世子孙供奉祭祀。
不过,在先秦以及更早的时代,人们祭祀祖先却不是用牌位,而是由活人扮演的“尸”来充当祖先的角色,颇有点现在cosplay的意味。
那时的古人认为,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子孙看不到已经仙逝的祖先的容貌,于是就用活人来扮演祖先,接受祭拜,称之为“尸”。“尸”既是祖先神灵依附的对象,也是子孙情感寄托的对象。
跟尸有关的祭祀主要包括宿尸、迎尸、尸九饭、酳尸等环节。
宿尸是在祭祀前两天,主人前往尸家,提出邀请之意,尸允诺,主人答谢。宿尸的目的主要是告知尸具体的祭拜时间,希望他(她)开始斋戒,做好准备,以便在祭祀时能更好地与神灵沟通。
迎尸,是祭祀正式开始的一个标志。主人与其他参与祭祀人员站在宗庙门外,由祝引导尸进入堂内。“祝”通常由年长为兄者担任,负责主祭祝告,所以“兄”、“祝”逐渐混用不分,后来为了区分祝与兄弟之“兄”的差别,便在兄旁加示成祝字,兄成为兄弟之兄的专用字。
尸进入宗庙后,主人拜请尸坐于堂上,接受祭拜。祭拜完毕后,尸享用祭祀食物。食用的次序为:先饭、肺、脊三次,接着是四豆中各种食品三次,最后为牲前肢、兔、鱼三次,这就是所谓的尸九饭。
尸享用完后,主人、主妇、宾长依次向尸献三次酒,这就是酳尸。
祭祀完毕后,主人要带领所有参祭人员送尸出去,以示尊重。最后由参祭人员分享尸剩下的食物。
可见,早期古人祭祀祖先的礼仪是比较繁复的。请活人来扮演祖先,显然不如干脆用先祖的牌位更直接方便。因此大约从秦汉时期起,人们就逐渐采用牌位或神主来代替死者或神灵,接受祭祀之礼。“尸”的位置便由牌位所取代!
资料来源:“中华神秘文化”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