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社会性动物》小结2

《社会性动物》小结2

作者: 是hoho呀 | 来源:发表于2019-11-17 14:14 被阅读0次

    “社会认知”一章将列举一些思维中的局限,通过探讨这些局限,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清晰。“自我辩护”一章解释这些局限的主要动机。

    一,社会认知

    1,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对社会的判断呢?

    1)参照点与对比效应,也就是其他书籍中多次提到的对比原则。

    2)想法是受周围当下的情景影响的。

    3)问题的呈现方式是讲述"得"还是"失"。

    4)信息的呈现先后和信息量。首因效应(在上一个总结中提到过)和稀释效应(混有不想干的信息时,会稀释重要信息的影响力)。

    我们处在一个密集的信息环境中,所以经常采用便捷式判断而不是理性判断。

    2,我们的判断会影响我们的记忆

    第一次获得的信息影响力最大,便捷式判断会被误用,定型会对信息处理造成歪曲,为了适应当前的观点记忆会被重构。

    自证预言:预言一些同学有天赋结果真的表现出众,其实是预言或者定型引导人们采取一定方式对待他人,以此证实自己预言。

    虚假关联:认为两个实体间存在某种联系,但事实上并不存在。

    内群体(属于我的群体的人)-外群体效应(不属于我的群体的人),在内群体中有同质性效应和内群体偏爱。

    记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重构的过程会出现错误(《象与骑象人》中提到过)。记忆中会加入一些虚假的信息。

    证实偏差:人们倾向于寻找对最初的印象加以左证。事后聪明偏差:一旦知道了事情的结果,便会倾向于认为事前我们已对此进行过预测。证实偏差和事后聪明偏差都证明了:人类认知倾向于保守,即我们会尽力保护已经形成的认知。

    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微妙的环境变量往往是人们行为强有力的决定因素。一个人的行为不能只是从他的人格或态度假定来进行解释,环境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3,解释中的偏差

    人们喜欢对事情做出解释,有三种影响人们进行归因和解释的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行动者—观察者偏差、自我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当描述和解释社会行为的原因时,人们往往会过高估计人格和气质因素的重要性,而忽略情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行动者—观察者偏差: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为环境因素,而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因素。

    自我偏差:两种表现方式,自我中心思维和自利偏差。自我中心思维:将自己视为事件的中心,而实际并非如此。自利偏差指的是对自己的成功进行性格归因,对自己的失败进行环境归因。

    人们对世界歪曲的看法,往往是由于为自己和自己行为进行辩解的动机引起。

    二,自我辩护

    1,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心理上同时拥有两种认知/想法/态度/信念/意见,就会出现的一种紧张冲突的态度。如果人们持有一种态度,而他人的信息可以引起失调,一般来说,减少失调的最好办法就是对那些证据加以拒绝或者曲解,一个人所持的态度越牢固,他拒绝不一致证据的倾向性越强。

    减少失调的行为和理性的行为是并存的。

    2,人类自我辩护有哪些形式呢?

    1)决策造成的失调。一旦选择后,人们倾向于关注自己所做选择的积极方面,贬低自己没选择而曾可能选择的吸引力。当行动与信念不一致时,人们会调整自己的信念来与行动相一致,一致后会进一步升级无休止地持续下去。一旦人们开始陷入自我辩护的滑坡,就会越来越难以放弃自己的行为。当决策不可改变时,会导致更多的失调,为了减少失调,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人们会更加确信自己是正确的。

    例证,登门槛的技术:通过要求帮小忙来促使人们统一提供更大帮助的过程。

    那些对某观点持有强烈抨击态度的人,往往是受到该观点强烈诱惑几乎屈从,但最终拒绝的人。

    2)不充分理由心理。人们会开始相信自己的谎言,但是只在没有充分的理由对那些与自己原有态度相反的观点进行辩护时才会如此。

    失调与自我概念。我对人们进行了误导,引起认知与我的自我概念之间的失调。失调在以下条件下影响最大:第一人们感到个人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二人们的行为产生严重的后果。

    不充分奖赏。大量的奖赏反而会降低人们对事物内在对吸引力。滥用表扬会让孩子觉得他们做某件事是为了得到表扬,不会对活动本身产生兴趣。人们关注点是做好一件事情对外部原因,会降低任务本身对吸引力。

    不充分惩罚。严重对威胁并不能有效阻止孩子对行为,但某种轻微威胁的影响却可以在往后一段时间内仍然阻止孩子的行为。案例,家长采取一些严重的惩罚去制止儿童的攻击行为,往往会导致孩子在家里不会表现出攻击,但在外面表现出大量的攻击行为。

    3)为努力进行辩护。一个人为达到目的进行了某种困难的经历,那么这个目标会更具吸引力。还有一种解释,人们会修正以往的记忆。如花费了大量事件去做健美的人,尽管没有成功,但仍然倍感满意,因为他们并不是相信自己已经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是会认为自己身材多么不好但歪曲回忆,来高估自己但进步。

    4)为残忍进行辩护。人们不可能做出某种残忍的行为而内心不受伤害,因此为减少这种失调,他们会贬低受害者,为自己辩护:我伤害了你一定是因为你做了什么龌龊的事情。

    5)不可避免的心理。人们倾向于从最好的方面去看待那些必然会发生的事情。人们做出何种性质的反应,取决于人们是否相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能够真正增加我们对不可避免事件的控制。假如所采取的行动看上去无效,那么花费精力只能增加失调感,我们会为自己没有采取预防措施进行辩护,否认灾难的可能性,低估它的严重性。

    3,自尊的作用

    当一个人的自我陶醉式自尊(建立在对他人虚假的优越感之上)受到批评的威胁时,他会攻击批评者,以尽力获得平衡并修复受到威胁的自我形象。在校园里,这种陶醉式自尊的人会恃强欺弱,而那些真正持有高自尊的孩子会有安全感,不会去恃强欺弱,更愿意尽力保护那些遭到欺负的受害者。

    4,失调理论

    失调会令人感到不安,因此人们会尽力减少失调,方法之一就是不关注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案例,做爱时不戴安全套故意忽视艾滋病的风险,认为自己没有风险。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让这些人撰写描述艾滋病危险的文章,在摄像机前朗读,列举自己以往不实用安全套的经历,之后他们很可能养成使用安全套的习惯。

    人们不仅有理智的、适应性的行为,而且还有减少失调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自我保护上,他便永远不会发展,必须从自己的失误中学习,有意识的去减少失调。增强自己的认知能力,认识到承认失误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的益处;增强自己形成与他人之间亲密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会性动物》小结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ql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