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经过谢老师的推荐,拜读了郭建龙先生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作为财政税务学院的学生,这类书籍可谓对我们对财政学的地位认知更加深刻,对于其中的许多语句我也颇有感触。本文中作者并不是单纯地按照朝代更替,也不是根据政治军事来客观地对史实进行冷静的分析,而是从财政政策角度入手,用不同朝代的财政政策决断来分析政治走向和经济现状,给人以深刻启示。
政府垄断这一现象在我朝历代都有皇帝采用过,那么国家垄断和政府干预到底是可以避免的恶还是必要的恶呢?书中对于“必要的恶”的理论使我非常印象深刻。汉代开始有了大一统的概念,在大一统下人民的确享受了无限好处,迁徙更加便利,市场也更大庞大,时代更在飞速前进,可同样我们就要承担集权之恶,官僚体系日渐膨胀,为了养活这一膨胀的官僚体系,政府垄断资源便必须存在。但是同样我也为这样的现象感到担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力依旧无法在经济陷入膨胀或者萧条之中将其拯救出来,只能短暂地缓解其现状。虽然每个王朝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可是它们都在财政制度中被拖垮。因此我对于“必要的恶”理论依旧持保留意见。
可以说每个王朝不可避免地产生战争,而战争对于财政支出而言是致命的,战争不仅会耽误农时,更加造成人员伤亡。军事和政治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在军事征服的过程中,获胜者往往是那些能够调动一切财政资源为战争服务的一方;而在政治征服中,却又要调动主要资源服务于政治和民生,建立制度,发展经济,使人们在新的框架下安居乐燕,不再想着回到以前的制度之下。不知为何,忽然让我想到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战争的大量花销对人民百姓而言只有害而无一利,统治者为了安抚百姓,自然在战后要给予更多的抚恤和保障。
书中说“西汉武帝时代的桑弘羊‘社会主义’观点看上去非常具有说服性,也有严格的逻辑性,但在实践层面上,人类对于这个理想已经试验了几千年,每一次试验都会发现:政府的管制需要官僚去执行,而政府权力愈大,官僚可以变现的资本也就越大。最后发大财的往往是政府的官员、官员的亲戚朋友,以及其他类型的关系户。另外,政府对于经济的限制越多,民间经济越凋敝,人们就越会发现要发财只能靠政府。”我看到一种形容觉得很有意思。随着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采购服务的资金规模越来越大,这块“肥肉”将会被“政府的官员、官员的亲戚朋友,以及其他类型的关系户”所关注,他们将会想尽办法去吃掉这块“肥肉”。而要在增加社会服务的同时减少资金被政府官员及其利益同伙吃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规模减税,把钱的使用权还给民众,由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偏好去捐赠给他们认同的公益组织,再由这些公益组织为特定人群、特定社会问题提供专业的服务。对于以政府采购服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公益机构”们,而是政府的服务商,和一家以赚钱为主要目的的商业公司并无多大区别。
作者的想法是相当严谨的,因此言语也偏学术风,但却让我从中读出了历史书的轻松之感。虽然一涉及财政政策的确有些枯燥无味,但是尽力阅读下去还是能有所收获的。其实政府的国企改革、土地公有化等手段在以前也曾实行过,只是不同的方式而已,与现在有所区别。作者特意列举了春秋时期的李俚变法和秦国的商鞅变法,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其成效与好处。可以说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做出的决定都与财政息息相关,财政是立国之本,无论是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还是汉武帝时期的战争决策。
寒假只是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草草读了一下,写下了一些记忆深刻的地方。相信这本书对我们的学习很有益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