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超越

作者: G小姐的自由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19-11-10 16:25 被阅读0次

    最近在与一位朋友交流的过程中,我重新大量调用到自己的理性部分。也让我重新思考了理性这个东西。下面来分享下。

    一、从理性到感性

    曾经,我也是十分「唯理性论」的。

    高三的时候,把精力花在理科上,课外也会买一些看上去高深的物理书看(不过现在看来可能只是为了吹牛罢了)。那时觉得所有感性的东西,小说、电影、艺术、美等等都是无中生有,对生活没有一丝帮助,看小说看电影都是浪费时间。只有理性,纯粹的理性,才有着最重要的作用。于是,谢耳朵那样的人便是我崇拜的对象。

    可后来,因为大学的一堂名叫「当代中国文学景观」 的通选课,我彻底改变了看法。

    那个老师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几乎都在谈文学艺术的重要性,同时批判当今的文学、以及几乎没有文学素养的我们。他的第一节课就震惊了我:

    “科学需要艺术创造力,文化强大才是真强大”

    “生活得粗糙说明文化不够”

    “我们只问怎么活着,不问为什么活着,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一个民族最高的名誉是文学艺术的名誉”

    “只要中国文学不被世界认可,中国人就永远不可能站起来”

    “当一个民族的诗歌缺少爱与美、情爱与浪漫时,叙事性文学便没有发展。所以今天很多电视剧都只有表现低俗的爱情”

    ……

    对于一个盲目崇拜理性的人,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听到这些还真是极度吃惊!于是从第一节课开始,从来不会认真听通选课、更别说记笔记的我每节课都马不停蹄地做笔记,理解没理解反正记了再说。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猛然意识到感性和文学艺术对人、对生活、对社会乃至对民族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此前,我对此一无所知,甚至还不以为然!

    因此,我以前的看法便被狠狠地扭转过来,并且顿时觉得自己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像一个文盲。我开始重拾起丢弃已久的小说文学,也开始看老师推荐的美剧,试图重新找回自己的文学感觉。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十分感谢那一节课,要不是几年前选课时一个偶然的决定,我可能要走更多的弯路才会意识到这一点。这是缘分吧!

    而后来,我看书也越来越往文学、哲学、社会等文科方面发展,希望恶补那些年所缺的文学素养,那些理工科类,便渐渐地被丢弃到一边了,加上大学本身专业就是学这个,课余更加希望通过文科来做平衡。

    现在,毕业以后,除了工作中偶有用到之外,与理科的关系更是越来越远了。当然,还是深深感受到那时被培养起来的理科思维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这还是十分有用的。

    二、理性的局限

    受瑜伽等的影响,也慢慢明白到理性逻辑是有一定局限的。如果利用不好的话这其实是一种干扰。

    例如我们很容易被大脑的想法所奴役,大部分时间它会像一只猴子一样不断上跳下窜,无法安静下来,也就是不停地强迫症般地在思考。《当下的力量》就说到

    强迫性思考者(其实几乎每个人都是)活在一个分裂的状态——一个充满了问题和冲突的疯狂而复杂的世界 。

    如果思维被正确利用的话,它将是一个超强的工具,但如果利用不当,它的危害相当大。

    之前在文章《逻辑的局限》中也分享过。若是仅靠有限的理性去理解这个无限的世界和生命的神奇,恐怕有些难,我们必须还要一定的感知力和直觉。只有把感官变得敏锐与澄澈明净,才能原原本本地感受万物,于是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分析,不然连分析的对象都是有误的那还有什么用呢?另外,爱、奉献、臣服,在这些对生活起到无比重要作用的东西身上,也找不到任何理性的碎片。

    所以,虽然没有理性万万不能,但理性也不是万能的。我们除了拥有理性外,也应该拥有利用好理性(而非被其利用)的能力。

    三、理性与感性的融合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是一本很不错的书,之前也分享过读后感:良质,是什么——读完经典《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后最深刻的发现。这本书每次回家都会看一点点,每一次看都会有新的发现,目前也不能说自己完全读透。

    里面主要是通过摩托车维修这一技能去探究科学与艺术、心与物之间的关系。作者提出,除了心和物这种传统的二分法外,还有第三者「良质」 的存在。正是良质,把这些表面看上去并不相关的两极联系了起来:

    先有了纯粹的良质,接着才会意识到主体、客体。遇见良质的那一刹那,主客观原来是一体的。这正是佛教奥义书中的最高精神,而这种一体感也是所有艺术的根基。而现代二分法的科技正缺乏这种一体感。

    良质是什么,很难用语言定义,但它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并且深刻影响着生活与工作。只有察觉到了它的存在,才有可能把技能和工作做好。良质,其实就是佛,就是所有二元性的合一,是物我归一后的本源。要是没有良质的存在,现代的科技、纯粹的理性,只会给人一种冷冰冰的疏离感:

    要解决人类价值和科技需求之间的冲突并不需要逃避科技——这是不可能的。方法在于打破传统的二分法,进而真正了解科技的本质——并不是窃用自然,而是把自然与人的精神融合为一,创造出可以超越二者的产物。

    这本书让我更加明白到,只注重感性或是理性都是不可取的,都是局限的,我们需要超越这种二元性,看到一体性。


    对待理性的最好态度,既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而是超越——超越,并不意味着否定,相反,那意味着全然接纳同时也看到了其局限性,并且尝试作出结合和改进。只有超越,才有可能触碰到更高的维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理性与超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sa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