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作者: 活在当下_ab41 | 来源:发表于2021-08-24 21:37 被阅读0次

    1. 曾国藩如何利用自己的“笨拙”考入翰林院?

    2. 曾国藩如何纠正自身缺点,成为一代“圣人”?

    《曾国藩传》是一本完整记录曾国藩一生的人物传记,描写了曾国藩的整个人生路径及命运抉择,帮助大家对曾国藩有更深入的认识。

    本书作者张宏杰,知名历史学者,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现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著有畅销书《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给曾国藩算算账》等。

    微淼拆书,帮1亿人快速成长!10分钟听完一本书,让读书不再难。

    你好,这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曾国藩传》。我会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了解曾国藩成功的要诀,学习他百折不挠的精神。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没有学习天赋,身体多病,年轻时性格中有不少缺陷,可以说他起点极低。

    但是他通过不懈的努力,从一个落榜多次的无名考生,一路考入翰林院,最后官

    居高位,名留史册,最终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

    这个人就是国师曾国藩,他的人生经历、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成功的要诀,都能带给我们关于完善自我的启示。

    今天要解读的这本书的作者张宏杰,现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作为知名历史学者,他通过阅读大量相关历史资料,为大家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圣人”曾国藩。

    接下来,我将从曾国藩如何利用自己的“笨拙”考入翰林院,以及曾国藩如何纠正自身缺点,成为一代“圣人”这两部分出发,重点给大家讲讲曾国藩成功的两个重要诀窍,帮助大家从曾国藩的经历中得到不一样的启示。

    第一部分,曾国藩如何利用自己的“笨拙”考入翰林院?

    曾国藩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祖上几百年间都是不起眼的老百姓,但是曾家却一直有个科举梦,希望有曾家人能进宫当官。因此曾国藩的父亲从十几岁开始参加科考,结果考了十六次,连个秀才都没中,而曾国藩从小受到父亲影响,在满足报考条件后,也多次陪同父亲赶考。

    清朝道光十二年春天的一个清晨,曾国藩和年过四十的父亲再次奔赴考场,路途的颠簸,学习环境的恶劣,使得曾家父子多次萌生退意,但最后都坚持下来了。

    因为屡战屡败,曾家父子在湖南湘乡已经“出名”了,成了乡里人茶余饭后的笑柄。但这一次,令曾家可喜的是父亲终于考中了,而曾国藩依然名落孙山,还上了黑榜,考卷被主考官当成了反面典型进行公开批评,要各位考生引以为戒。

    第一次被当众批评的曾国藩深受打击,开始认真反思失败的原因。后来他总结出来两点。

    第一个原因,他承认是自己太笨。每次考试前都有认真复习,结果还是连续六次落榜。

    第二个原因,他觉得父亲的教导方式有问题。从小父亲只教他一味死记硬背,缺乏灵活变通的能力。于是他开始琢磨从哪个方向努力才能进步,实在想不通时,他就把自己做过的考卷和满分考卷放在一起,一张张进行对比,逐字逐句去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

    找到问题后他就更加发愤图强,每天挑灯夜读。道光十三年,曾国藩再次迈进了他熟悉的考场,但这次开考他比以往显得更冷静了,先是静坐思考,等构思好了框架,才慢慢在答卷上写下答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次曾国藩考中了秀才,也为自己挽回了颜面。之后的曾国藩笨鸟先飞,再加上掌握了考试的诀窍,又中了举人。

    但曾国藩并没有就此止步,继续努力往进士的方式前进。经过多次考试后,他终于成功考上了进士,并经过筛选进入了翰林院。翰林院就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在外人看来,它是文人最高就职机构,集中了当时所有的精英。

    此时的曾国藩还不到三十岁,在同龄人中称得上是“青年才俊”。但艰难的科举之路也给曾国藩上了一节课,不仅磨炼出了他百折不挠的性格,还让他悟出了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简单来说就是崇尚笨拙。

    作为一个笨拙的人,曾国藩认为下笨功夫也有诸多好处。

    一是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不自傲,深知笨鸟要先飞,总是比别人更早努力;二是笨拙的人总是失败,受的挫折多,抗打击能力更强,因此“逆商”比较高;三是笨拙的人不走捷径、不懂得投机取巧,遇到问题只知踏实行动,努力克服,因此做的事不留死角,更务实。

    那些自认为聪明的人不愿意下笨功夫,急于求成,基础打得不牢固、不扎实,结果走不远。所以“笨拙”虽然看起来慢,其实越到后来反而走得越快,这是曾国藩一生中悟出的第一个关于成功的要诀。

    第二部分,曾国藩如何纠正自身缺点,成为一代“圣人”?

    曾国藩不仅人笨,在年轻的时候性格也有不少缺陷。比如他性格浮躁又八卦,老爱串门闲聊,毕竟年纪轻轻就能入京做官,让他有点沾沾自喜,难免变得自大又傲慢,还有点虚伪。除此之外,他还有点“好色”,总之在老年回顾过往种种时,曾国藩也认为年轻时的自己缺乏教养。

    但自从入了人才济济的翰林院,他发现自己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土包子”,说话土、长得土、穿得土。本以为自己已经有一定文化素养,但在翰林院不过是井底之蛙。

    在翰林院深受打击后,曾国藩在三十岁这一年痛下决心,立志当“圣人”。什么叫“圣人”呢?通俗来说就是完美的人。他写道:“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他告诉自己,只有一个选择。要么继续像行尸走肉一样,过着日复一日无趣的生活。要么做一个圣人,没有中间道路可选。

    于是,曾国藩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去学做圣人,而脱胎换骨的开始,就是“写日记”,为此他还专门向高人讨教,如何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更好地管理自己。在这过程中,他总结出了写日记的两个要诀。

    首先,要把日记当成生活中重要的一件事情来对待,做到知行合一,不得在日记上弄虚作假。其次,日记的作用是回顾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身。每天都要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曾国藩不断反省自己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学会了自我管理,还提高了学习效率。

    为了说到做到,不流于形式,曾国藩还把日记送给朋友们传阅,他认为凡事有了激励和逼迫才能做成,所以他让大家一起来监督,也就不好意思说了但不去做了。

    通过以上的种种行为,可以看出曾国藩学做圣人的决心。最后他也因为之前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举个例子,他用三十天的时间成功戒烟,这对有十多年烟龄的曾国藩来说并不容易。

    但是他后来才发现,原来要改掉其他缺点,比戒烟要困难得多。比如他发誓不再与人吵架,却因愤怒又和其他人爆发冲突,事后便开始后悔,反省自己,还主动跑去给别人道歉。

    经过不断的失败,曾国藩领悟到,“学做圣人”不是几个月或是几年的事情,而是终生的事业,很多顽固的缺点要用一生的时间去纠正。因此他认为,在修身律己的开始阶段,重要的就是对自己要下狠心,而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就是要有韧劲,长期坚持,毫不松懈。

    曾国藩用三十天成功戒了烟,然后用三十年陆续戒掉了其他更难戒的毛病。就这样不断修炼,曾国藩的性格气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品格越来越纯粹,待人接物越来越真诚、宽厚、周到,朋友也越来越多。他做事也越来越有恒心、有韧劲,站得越来越高,看得越来越远,最终成为一代“圣人”。

    因此,曾国藩成功的第二个要诀,就是立志高远,学做圣人。

    读到这里,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下面我来为大家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讲了曾国藩崇尚笨拙,越笨越努力。艰难的科考之路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笨拙,也悟到了笨拙的成事方法,反而让他受益终生。

    接着,我们讲了曾国藩三十岁开始立志做圣人,通过“写日记”的方式不断改正缺点,修炼自己,使自己产生蜕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sj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