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的书都在哪个阶段

作者: 小小_dijiu | 来源:发表于2017-09-12 00:13 被阅读933次
    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不同的人看书有不同的目的,同一个人看不同类型的书也会有不同的理由。

    有的书是为了愉悦,有的书是为了增长见闻,有的书是为了改变思维,有的书是为了专研…

    对于不同的理由看的不同的书籍,理应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有的适合精读,有的适合泛读。

    我根据自己阅读的深浅程度会把书籍按三个步骤分为三个类型:阅读理解-思考-转化/行动。

    1.第一阶段--阅读理解

    所以类型的书籍都要经过“阅读理解”这个阶段(当然对于那些看了书却不能理解内容的人不计算在内),但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去进行思考和转化。那些为了愉悦和增长见闻的书籍,我只需要理解内容就足够了,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去思考琢磨,所以一般只会通读一遍。

    但是可能会存在一个问题,看过的这本书难免会有以后可能作为素材应用上的时候。

    那么如何避免以后想应用的时候却想不起内容的尴尬呢?--记笔记是个好方法。

    以前,对于纸质书,在通读的过程中,可以在书上标志出你认为有用的内容。现在,我们有了各种好用的软件app后,记笔记变成了一件更方便更有效的方法。

    比如,当你看的是纸质书时,除了在书上做标记外,你还可以使用“讯飞”输入你标记的内容,然后保存在印象笔记或有道云笔记中。好处就是一来速度快,二来在输入的过程中又加深了一遍印象。最关键的是以后作为素材提取,直接在线上笔记里搜索关键字就能定位到你标记的内容。

    如果你看的是电子书,更是方便,直接复制粘帖到所建立的笔记文件夹中即可,调取方式一样。

    2.第二阶段--思考

    对于大部分的书,能做到第一个阶段的阅读理解就不错了。但是有些书籍,除了理解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外,我们更应该形成自己的想法。

    我们经过思考形成的想法大部分可能和作者一致,当然也可能会和作者的观念有差异的地方。即使是一致的观点,经过自己的整理思考,印象会更为深刻,有差异的地方经过思考思路会更加清晰。

    每个人的想法都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味的吸收作者的内容,并不完全是件好事,选择性和批判性的阅读是我们都应学会的阅读技巧。

    同时,我们看的有些书可能写在很久之前,有可能会受当时社会认知的限制。时代在进步,观念在转变,很多以前认知里是错误的东西到现在有可能是对的或者无所谓对错。

    所以我们要带着思考去阅读,这类书籍往往读一遍是不够的,需要我们再次研读,而再次研读的过程中可以把第一遍记录的笔记再整理一遍,只留下两次都赞许的内容,不同意见的内容可以再次思考的对象。

    3.第三阶段--转化/行动

    “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读了那么多书,如果不能转化成为自己所用的内容,又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

    阅读有些书是为了改善你的观念,修正你的思想,而有些书是为了转换出实际有价值的东西,很明显的其中一类就是所从事工作的相关书籍。

    比如我看遗传类的书籍,是为了人们咨询的时候,我能帮他们解答困惑。那些做付费课程的大牛看的大部分书是可以直接输出,作为他们产出的一部分。

    还有一些行动类书籍,目的就是鼓励你行动起来,不论你做多少笔记,更新了多少认知,如果不去行动,和那些没看过该书的人又有什么区别。

    能让我们实现阅读最大价值化的就是把书本上的内容转化出有价值的东西,或者开始行动起来。

    不要把脑子当移动硬盘,要把它当cpu。

    你看的书都在哪个阶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看的书都在哪个阶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uq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