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了好久
我才把你写成故事
而你却说
这里面有我的影子
大部分人都能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但要把故事写出来并且写好却没那么容易。没有阅历的人是写不出一部传世小说的,对其中的每一个角色你如果不能感同身受,就不可能使他鲜活起来。
《巴黎圣母院》里卡西莫多发现自己变聋的那天起就缄口不语了,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把脸转向别人,每天对着教堂内大理石雕像说心里话。由于他先天的畸形,命运之神没有为他留一扇门,把最后一扇窗也绝情的关闭了起来。
我多年前的一位朋友也有过类似的过往。他说天天跟人打交道苦不堪言,不如每天面对毫无生命力的物品,至少它们不会跟你吵架、惹你生气,有什么话可以尽情地朝它们吐露。
高兴的时候可以把它们摆得整整齐齐,就像一列列卫兵,听话又养眼;不高兴的时候也可以把它们当成吐槽的对象,听你训话,听你发牢骚,也可以倾听你内心的秘密;看它们不顺眼的时候,你可以根据自己心目中的位置,把它们安排到任意地方。
当然,在你大意的时候,那些脆弱的玻璃包装,它们偶尔也会朝你使使小性子,碎给你看。就像彼时你易碎的玻璃心。
无疑,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选择了逃避。生活中的你可能会说,如果是你你肯定不会这样,但我却想说“未必”。当你醉心沉迷于某件事的时候,难保不是为了去逃避另外一些事或一些人。
我们说沉迷于网络的人,大都在逃避现实;那么,醉心于工作的人是不是在逃避生活呢;热衷于仕途的人是不是疏于学问呢;一心追求艺术的人是不是在试图远离俗世呢;一味追求时尚的人是不是恰恰缺乏自信呢?
我们所追求的一切,不过是自己缺失的,或是自我感觉可以引以为傲的。
人们通常用“坐井观天”这个词来讽刺别人,可有想过我们自己熟知的天地又有多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圈子可能在不断变大,我们的认知也可能在不断延扩。纵使如此,从一个领域到另外一个领域的拓展,也不过是从一口井到另外一口井的位移,或者只是井口凿大成一口池塘罢了。
当然,井里有井里的故事,塘里也有塘里的故事。对于别人的故事和故事里的角色,我们在潜意识里只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去关注,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认知范畴内的那些点。这就是同样一部经典,同一人在不同的年龄段读来有不同体会的原因。
假如我的故事里有你
他的故事里可能也有你
而你的故事里有他没有我
我又会出现在谁的故事里呢然而,故事就是故事
又何必去对号入座呢可爱的故事里的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