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一个我非常喜欢,但现在只剩惋惜的平台。
很久很久以前,我知道知乎是通过班上一个同学。他思维活跃,喜欢涉猎我们大多数人不会去关注的领域。他首先发现了“知乎”这个平台。
那时的知乎还是邀请制,我还记得我输入那行他发来的邀请码时的兴奋与好奇。好像即将探索一个新奇的世界。
我还记得,刚进入界面时,问题还不多,有一个话题几乎是马上吸引了我:
知道“月亮围着地球转”这种知识有什么用?
最高赞的回答是:
有些知识知道了没什么用,但是知道了就会很开心啊。
后来这个话题,以及这个回答,在无数个论坛及公众号出现,被当成“知乎式”回答的一个经典。
我回答了几个问题,包括刚刚提到的,还有几个和我的生活相关的话题。然后也提问了几个问题。当时的我,真的是怀抱着解决问题的思维在与知乎的网友分享。大家的回答也都透露着一种好奇,探讨的欲望与朴实的真诚。我收到很多回答,全都诚惶诚恐的一一回复,就像在一个小小的学术论坛与一群单纯的人建立了一种默契的连接。
后来,李开复等大咖入驻,我等自然是欢天喜地,喜大普奔,纷纷前往围观大咖的问答,希望从中找到人生的真谛,世界的规律。那时的我们,真的是在走“学术追星”的道路。
后来,随着邀请制的取消,知乎的用户越来越多,出圈的答案也越来越多,从前我需要向身边的人科普“知乎是什么”,现在是身边的人主动问我:“诶,你有没有看到知乎上那个最新的段子?”。
我自然是高兴的,但是随着用户的增长,我发现,知乎的氛围,和以前不一样了。
以前以短小精悍为主流的回答,现在越来越长,一些简单的问题,我甚至看到有人拿出写论文的热情来回答,图表数据一样不落,仿佛以论证傅立叶公式的篇幅回答一个日常知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能体现回答者极高的学术素养。
此时,关于知乎“精英论坛”的论调开始兴起,大众仿佛对知乎开始形成一种印象,就是一群清高知识分子的自娱自乐。
再后来,就发展成为网上为人熟知的“年薪百万,刚下飞机,利益相关”了。
知乎外部的风评开始变化,知乎内部的氛围其实也是不甚乐观。原本开放平等的答题氛围变成了某些大V的一家独大,在大V的回答下,只要稍微提出疑问,就会被其粉丝群起而攻之。与此相对的是有些真的非常有才华的答主,却要遭受一些自以为是的人的质疑,反对,甚至无理取闹。我甚至听说一些大学教授水平的答主,因为受不了网友无理的质疑而退出了知乎。
而这种中心化的答题氛围,也随着一些大V遭到网友扒皮,人设崩塌,失去了一部分可信度,沦为又一个被大众嘲笑的点。
要知道,知乎的繁荣,很大一部分就是依靠这些现在已经被边缘化的“素人”答主。而这些人,现在应该已经对知乎攒够了失望。
而我,作为这一切的亲历者,看着知乎成长,被捧上神坛,又沦为群嘲对象。看着曾经毫无保留的大V恶魔奶爸等人被迫出走,看着曾经珍惜,欣赏的平台变成“与世界分享你刚编的故事”的地方。
我明白初心会变,现在如果再有人问我对知乎的评价,我只想说:
谢邀,我最后的温柔,是不做出任何评价。
知乎,真的是可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