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地记得,曾经有个同学说了一句话:在很早以前的古代产生的很多东西,到现代才流行起来。不记得当时都在谈论些什么了,大概是说到这些东西的时候那个同学才这么说了一句。要说确也如此,比如说早以前听过的一句:心动不如行动,那时候这句话说得烂大街,也根本没有太在意,当时就有一个意识——太流行的东西都没有营养,所以也没有仔细考量。现在想来,前后谐音得很巧妙,句子的意思也很有趣。
很早以前就有的东西到现在才流行起来的太多,比如在《赤壁赋》中有一句是: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句话在网上有段时间我才发现很火,不说火吧,就像他们说的,以前上学的时候不懂,等长大以后才发现其中的含义。于是大家都才又开始传颂起来。
的确如此,读书的时候每天都在嘴边背诵,背完一遍又一遍,没有任何感觉,现在单独将一句话拿出来,看着确实精妙得多。
以前听老师在课堂上讲着在这个追求个性化的时代如何如何的,现在每个人都拥有着追求个性的权利,每个人的风格也独具特色、别具一格,以及在这个时代中有着各式各样的风格可供选择的自由,几乎很多人都能够实现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可这又何尝不乏是一种统一化呢?除了自身可以拥有的风格不同,其思想思维等一类深层次的东西却很多都是一样的,看着别人追逐时髦,自己也不甘落后。
所以我想,在这个个性化的时代,好看的皮囊是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也千篇一律,面对生活能够以长期稳定的态度积极向前发展才弥足珍贵。
很多很早以前的东西到现在才流行起来,说明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是超越时代的,要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现它的价值。同时,也有可能是因为时代需要,但人的认知又无法到达,所以只能去借助别人的或者古人的东西来表达对这个时代的感受。
所谓物以稀为贵,事物一旦普遍,就会遭到贬值,情感、学历、甚至风格等,虽然风格不同,但也很难区分谁是谁,以及很难记住谁是谁。所以何以谈起心动不如行动,何以谈起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相册有个分支,里面都是以前留意一些文字时拍下来的照片,有张照片是以前上公共课的时候从课本上拍下来的,什么公共课不记得了,那段文字是这样的: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这是一个官方的对爱情的定义。
不管爱情还是婚姻,前提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如今很多时候只是别无选择,不然爱情以及婚姻也可以作为商品交换。逻辑上,爱情和婚姻一定要建立在物质基础上,但有时候会发现是物质买来了爱情和婚姻。
当然,既然是买来的就不乏为一种商品,它只拥有有限的使用价值,到没有价值的时候,可以选择丢弃了重购。我的意思是,搞混了逻辑,就不再稳定,随时都有可能崩塌。
罗曼罗兰有句话说的是,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一个人也许很容易看到社会的本质是残酷的,但他却永远无法进步,也不能发展。相信真诚,相信勇敢,相信善良……社会即便残酷,能够这样做,给予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那才算真本事。只是看透是没有进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