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做立体手工,因为上面画了大海,她就突发奇想:“为什么晚上很少有人游泳呢?”,为了让她能够专注于做立体手工,我商量着和孩子说:“现在你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记录在黑板上,等你的手工做完了以后,我们再分析讨论,并且,在做手工过程中有什么新奇的想法,都可以记录在这个本子上,回头我们再分析讨论,可以吗?”孩子比较蒙,但是还是勉强答应了。
孩子的想象力非常的丰富,我们在很多时候都会武断的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的这种创意想法就会被家长的无创意带入到平凡的窠臼,但是,教会孩子随时随地记录下创想,同时又能够专注于目前手边的事情,应该是一个解决办法。
孩子终于做完了立体手工,实际上就是一张纸折起来,并且在这个纸上有蔚蓝的海洋以及绿色的太阳,她的解释是海南的太阳太热,她想用绿色的太让让海南不那么热,但是要达到立体效果,需要在中间海天交接的地方用某种方式固定住,她的选择是用胶布,总体上还是成功的吧,中间的制作过程嘴里没有闲着,嘟囔着,偷眼观看我,我不予理睬,她就只能把想法都记录在我给她的小本上了。
简单点评了她的做平,我们开始分析之前她提出的问题。
我在黑板上话了一个圈,写上了“为什么晚上很少有人游泳”,然后开始启发。
“现在我们是要找原因,首先就需要去看不去游泳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有可能是他们不愿意去,也有可能是他们不能够去,或者还有别的原因。”我不知道这样的开始是不是太成人化,也就是没有让她体会到可以以这种方式去由粗到细的分析,显然,我提出的几种可能性加起来应该事物的全集,应用集合思维可以保持分析一个事物的完整性,只要我们是在全集上去考虑,原则上是不会丢失可能性的,我也希望孩子能够理解这点。
孩子听了这样的分析,觉得有道理,但是还是相对抽象了,忽闪忽闪的大眼睛眨巴着,微微点头。
“好了,有什么情况是不愿意去的呢?”
“怕鲨鱼”,一旦涉及到具体的故事,孩子的情绪明显就高涨了起来,“看不见”,“水冷”,…孩子列出了许多不愿意去的原因。
“那么不能去呢?”
“浴场封闭了”“没有交通车了”“家长不让去了”….“没有带游泳装备”“更愿意玩沙而不是去游泳”等等
孩子的想象力真的是发挥到了极致。
既然不愿意去和不能去的人员很多,我更愿意从方法角度带孩子去找那些没有分析到的漏网之鱼,于是我根据意愿和可能列出了一个四象限分析模型,第一象限是不愿意去,又不能去的人员,第二象限是不愿意去,但是能够去的人群,第三象限是愿意去,又能去的人群,第四象限是愿意去,但是不能去的人群,我还分别让孩子举例子,说什么样的人会愿意去,但是不能去,什么样的人不愿意去,但是必须去,孩子的回答都非常接地气,因为是以她自己作为例子。
最后,我把画在黑板上的思维导读擦掉了,让孩子在纸上自己画一个,现在正在进行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