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和之道 内外有度

中和之道 内外有度

作者: 雕刻星光 | 来源:发表于2016-12-14 11:06 被阅读0次
中和之道 内外有度

      气度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慎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

      气度高远旷达的人,易流于妄自尊大放荡不羁;心思缜密的人,易流于琐碎拘泥或心机太重;性情淡泊的人,易流于孤芳自赏;自己操守严谨的人,易流于对人苛刻。

      心思缜密的人,如果心机太重也不好。智计有它欠缺的地方,谋略存有它的敌手,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谨慎对待他才能减少祸患。若时时处处使用心机,去算计人、算计事,最后难免臭名昭著,或被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所以,智谋不要轻易随便的使用。

      孔子讲:“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恭、慎、勇、直都是人的美德,但必须要经过礼来中和它。不然就是偏激,这四个美德也成了毛病:太恭敬了则很辛苦,太谨慎了则成窝囊;太勇猛了则容易冲动而添乱,太直率了则容易伤人而误事。

      中庸,最早由孔子提出,作为儒家的立身处事准则,对中国人的影响异常久远、深刻而广泛。清廉正直又能宽恕别人,仁厚慈爱又能当机立断,明白自信又不排斥异见,刚直不阿又不矫枉过正、伤害别人,商人没有铜臭气,军人没有粗鲁气,文人没有酸腐气,则为高人。

      处世之道,在于把握分寸。害宜避,而有不能避之害;利可趋,而有不能趋之利。凡事不可不求,而又不可强求。“事有机缘,不先不后,刚刚凑巧;命若蹭蹬,走来走去,步步踏空。”交人要会识人,“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善处身者,必善处世;善处世者,必严修身。“人近贤良,因香而香;人近邪友,因臭而臭。”

相关文章

  • 中和之道 内外有度

    气度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慎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 气度高远旷达...

  • 玩味《中庸》:何谓中?何谓庸?

    中庸之道,就是至诚于内、致中和于外的内外合一之道。修身始于至诚,止于致中和。《中庸》认为“诚外无物”,诚是认识世界...

  • 中和之道

    发现好多有趣的例子: 一个才华与颜值俱佳的学霸,放着身边那么多清北校友没选,找了个一点不爱学习没思想没文化貌似还没...

  • 中和之道

    中国文化的根本,就是“中和”二字;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最高追求,就是入中和之境。 中,是中正做人。孟子说“仰不愧于天,...

  • 中和之道

    中和之道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 张弛有度的中庸之道

    有道是物极必反,亢龙则有悔,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讲述的无不是不可走极端。而持正中和张弛有度的中庸之道则大受推...

  • 古石刻 石匾

    【 中庸之道 • 致中和 】清早期,64~34,厚9。青石。中庸之道在于“致中和”并且经世致用,体现为中和之天道、...

  • 内外之道

    天冷了,早上在校门口值班,看到学生骑自行车到校,居然不带手套,跟旁边的保安说起,这孩子真是硬,冷都不怕,保安说,他...

  • 茶文化之茶道与茶艺

    中和之道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中庸之道”,“中和”就是诠释此道的一个词。生活中,人们常常把这种相对和谐的状...

  • 古琴的中和之道

    怎样弹好古琴?北宋琴家崔遵度说“清厉而静,和润而远”。将精巧的手法与深邃的内涵有机结合起来,应当是中和之道了吧。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和之道 内外有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gdi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