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寂静的孩子》一书,我的心情是沉重的,真的,需要有一颗极其强大的内心,才能读完它。
其实,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贫穷带来的一连串儿的绝望:生更多的孩子,一定要生个儿子;在苦日子一眼望不到边时,拍拍屁股走人,也不管身后的那一双双留恋的期盼的甚至绝望的眼神;酗酒、家庭暴力、离家出走、坐牢、自杀……一幕又一幕人间悲剧,比电视剧里还要残酷,还要幽闭,还要让人不寒而栗。最让人痛心的是,作者描述的,都是现实。
在《寂静的孩子》中,作者将目光聚焦到孩童的身上,关注当下中国城乡儿童的生存困境,切身感受他们的生存条件、日常劳作和精神状态,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最终完成了这一份关于孩童的生活和人性记录。留守、随迁、失学、单亲、孤儿、大病……儿童在困顿与匮乏的境遇中艰难挣扎,却又顽强成长。儿童的生命本应该是奔流的瀑布,自由而快乐,但这些孩子的声音却因为地缘、身份等壁垒而无法被传达。《寂静的孩子》就是关于这样一批儿童生存境况的详实记录。
世界很大,寂静的角落很多,而我们能看到的很少、很有限。书籍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视野、更多元的看法,来观察并思考这个世界。我也希望,通过直播,通过读书思考和分享,能够更多地了解困境中的孩子们的环境和生活日常,能够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能够作为一个媒介,为大家提供关于留守儿儿童做点什么……
《寂静的孩子》是一部非虚构作品,是真实生活的记录。作者袁凌花了四年时间,走访了中国的21个地方,探访了140多个孩子的家庭,挑选了其中70多个孩子,把采访他们的资料整理成了36个故事。这本书的主题是:破碎的家庭+寂静的孩子。其中这里的家庭,不完全是边远地区的农村家庭,也有生活在城市中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共同特点是“破碎”,即家庭关系都有一些裂痕,比如父母分开,或者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健康等。也正是这样的破碎,作者看到这些孩子在本该喧闹、活泼的年纪,却呈现出一种不符合儿童天性的状态,他们自己发不出什么声音来,就像一条奔腾的瀑布被罩了一个玻璃罩子,我们能看到它,但我们听不到它。作者没有代入过多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而是深入这些家庭的生活,和他们同吃同住,细微地观察他们的生活,再用文字把事实还原出来。在这本书中,你会读到这些孩子生活的细节,从这些细节中你能了解到他们破碎的过往,也能捕捉到破碎家庭下犹存的温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