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必须说说汉乐府叙事诗歌中的巅峰之作《孔雀东南飞》了。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南朝文学家、诗人徐陵所编《玉台新咏》,诗前小序说:
汉末建安中,卢安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短短几句话,但信息量可谓不少: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和作者。
《孔雀东南飞》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焦、刘的婚姻悲剧,有力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热烈讴歌了兰芝夫妇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并最后表达出广大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
下面从艺术角度来说一下这首诗的成就。
故事并不复杂,但诗歌体量太大,不便辑录于此。我只挑选部分重要的段落或章句,稍稍展开一下,看看作者是如何描摹刻画刘兰芝这位聪明美丽、勤劳能干、纯洁善良的女子形象,特别是她当机立断、决不向恶势力示弱的倔强性格。
写她的聪明能干: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写她的美丽: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本诗一开头并未对兰芝的容貌作描述,却在她被遣回娘家时,用了大段插叙来描画她的美丽,无形中为后文的县令和太守两度求婚做了坚实的张本。
写她的善良: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被遣回家的心情无疑是失落悲伤的,但兰芝心地纯良厚道。
郎君啊,既然人低贱,用过的东西自然也卑劣,不便再送给新人;珠泪涟涟话别小姑子时,仍忘不了殷殷关照:我初来时,你还刚会扶着床走路,如今个头与我相仿。望你精心服侍公婆,对他们好胜奉养。
写她的不满倔强:
在“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断:织成一匹布截下来)的无理压迫下,兰芝深知,这样的家庭再也无法容身,所以她起来斗争了。她对仲卿提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我受不了你家这样的驱使,空留无益。你还是禀告老太太,尽快将我遣返回娘家得了。
在封建社会,被遣、休是女人最不堪最伤面子的一件事,但当兰芝“上堂谢阿母,阿母怒不止”时,她却表现得镇定从容,没有显出一点可怜楚楚的样。
写她的意志坚定:
最终,当兄长不顾兄妹之情、摆出封建家长威权逼迫兰芝改嫁,而母亲又不肯作主时,她更是内怀死志,外示顺从,索性一口应承“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以此摆脱家人的提防,得以和仲卿密定死计,并最后达到誓死反抗的目的。
正是这种倔强性格和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使刘兰芝成为古典文学中最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作者对另一正面人物仲卿的刻画,也非常真实可信。
相对而言,仲卿是传统的官宦子弟,又是一介府吏,所受的封建礼教影响较深,性格较为软弱。但他是非分明,对兰芝的爱是深挚的,从来没为母亲的威逼利诱所动,甚至最终不顾老母的孤单、不惜身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骂名,毅然走上了以死殉情的决绝之路。
于是,“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就成了男主人既矛盾又坚定个性的最好注脚。
焦母和刘兄无疑是反面人物的代表。作者着墨不多,但往往寥寥数语,就凸显出他们的狰狞可恶。
譬如焦母的彪悍泼辣:
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当仲卿伏地请求申辩时,老婆子“槌床便大怒”,继而呵斥自己的儿子道: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譬如兄长的势利和专横:
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除了人物性格刻画,这首诗歌在环境或景物描写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譬如太守迎亲一段的大肆铺张,就起到了很好的衬托和渲染作用,从另一层面突出了兰芝“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品德以及对爱情的坚守。而“其日牛马嘶”、“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来营造一种悲剧气氛,也能从正反两面衬托出人物的悲哀心境。
汉乐府民歌的某些作品,就如我之前所言,虽说以现实主义题材为主,但也掺和了一定成分的浪漫主义手法。本诗末段,用松柏梧桐,交枝接叶,鸳鸯相向,日夕和鸣等元素,来象征焦、刘夫妇爱情的不朽。
这是对叛逆的欢歌,对斗争的鼓舞,也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因此,从精神到表现手法,都是浪漫主义的。我们知道,民间流行的有关夫妻殉情的故事中,这类优美的幻想并不少,如战国宋人韩凭夫妇、“比肩人”陆东美夫妇,以及最为有名的梁祝化蝶等。但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孔雀东南飞》则是最早的。
正因艺术性思想性的完美统一,这部独特的叙事性长诗的影响深刻而久远,自“五四”运动以来,不断地被改编为各种剧本,广为传播,深得人心。
(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