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S06 同呼吸共命运 看国产雾霾前辈的演变史

S06 同呼吸共命运 看国产雾霾前辈的演变史

作者: 大Z思想方寸 | 来源:发表于2018-03-13 14:56 被阅读0次

    2015年2月28日,由柴静本人讲述的,以调研雾霾成因和发展为主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发布,正式引爆了全国各个阶层的关注点。

    我们终于知道了,雾是雾,霾是霾,原来,它们不是一回事儿。

    我们自幼称之为雾的物质,很有可能是霾。

    霾的危害,自此被彻底揭开。

    如果说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非正面的事情被标上了中国特色这个醒目的标签,那么,雾霾还真不能归为这一类。

    原因无他,雾霾并非中国独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曾经经历过雾霾的侵袭和困扰,譬如美国、英国、日本,甚至是非洲。

    那么,雾霾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对生活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终究能否战胜雾霾,还给我们一片蓝天?

    就让我们进入今天要解读的一本书——《伦敦雾:一部演变史》,通过观看这面外国的镜子,来探究我们自己的发展之路吧。

    关于作者

    《伦敦雾:一部演变史》的作者是英国肯特大学博世克里斯蒂娜·科顿,剑桥狄更斯学会创始人,自由写作者。有趣的是,科顿并不是历史学家、生物学家、环境学家等看似跟本书有所关联的职业,她是一位文学家。

    你可能会很好奇,文学家怎么会写这样一部研究伦敦雾成因和发展的书。

    这个问题就好像柴静这个知名主持人怎么回去拍摄纪录片……

    好吧,其实这中间还是有非常有趣的内幕的。从履历我们能够看出,科顿是一位专业研究狄更斯文学的作家,而狄更斯最出名的一部著作是什么?没错,《雾都孤儿》。

    科顿在研究《雾都孤儿》时发现,同期的大量作家都在作品中或多或少的引入了雾这样一个环境因素。不仅如此,经过科顿的了解,在那个时代,不仅是作家,甚至是在画作、影视作品中都有大量的雾元素。

    这一结果让科顿十分感兴趣,因而才有了今天我们读到的这本书。

    英国伦敦的雾霾起源于19世纪四十年代,在20世纪六十年代渐渐被遏制,那么在这将近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伦敦雾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被遏制的?

    一、伦敦雾的历史成因

    19世纪四十年代,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开启了飞速发展模式。

    作为当时世界城市上最闪耀的一颗明珠——伦敦,毫无疑问正在经历着工厂遍地开花,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的局面。

    那么,这些情况导致的后果就是能源消耗急剧增加。

    在新的能源革命尚未出现的情况下,伦敦的工厂和家庭大量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煤炭资源。这就产生了大量的烟雾污染。

    而同一时期,由于英国海军的急速扩张,导致木材供不应求,木炭资源紧缺。

    因而彼时的伦敦主要使用的煤炭是一种廉价、且使用开采更加便利的海煤。

    这种海煤由于存在大量的杂质,排放的烟雾更具污染性质,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的环境恶化。

    从1841年起,伦敦雾造成的各种事故频发,诸如汽车、船只相撞,人们的呼吸道疾病上升……甚至有人开始担心伦敦雾会成为传染疾病的帮凶。

    在40年代末,伦敦雾获得了“豌豆汤”的称号。

    “豌豆汤”是伦敦中下层居民为了温饱而使用的一种汤,浓稠的状态与伦敦雾十分相似,同时,这种汤也十分难喝,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伦敦雾已经产生了十分强烈的厌恶情绪。

    二、对伦敦雾的看法

    大雾给伦敦居民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恐慌,而这种恐慌在伦敦女性身上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威胁,这种威胁,主要是源于当时伦敦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所带来的。

    我们听说过的英国伦敦著名系列凶杀案“开膛手杰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这一耸人听闻的案件让当时英国伦敦的女性整日惶恐不安。而在当时,人们觉得这是威慑女性的一种极端方式。

    因为所有的被害者都是在常人看拥有道德瑕疵的女性。也只有这样的女性,才会在充满浓雾的大街上独自穿行。

    在那个时代,上流社会的男人们往往在行动中对女士彬彬有礼,而在骨子里却认为女性地位远远低于男性,甚至认为女性不应该在没有男性的陪伴下独自出门、上街。

    即使具有相当社会地位、受过正统教育的女性,也不具备独自与人签订商业协议、合同的权利。

    甚至在19世纪80年代,伦敦街头的工人阶级仍然会对女性充满敌视,这让当时的女性充满了不安之感。

    另一方面,伦敦雾也给当时的艺术家以巨大的灵感,甚至开创了画作印象派这一时至今日仍然充满影响力的流派。

    这一流派的中流砥柱,正是法国知名画家、印象主义运动领袖莫奈。

    彼时居于伦敦的莫奈很快便不可自拔的爱上了这种工业废气,他认为伦敦雾在光与影的交汇下,映射出的朦胧与奇幻的色彩,给予了他大量的创作灵感。

    他甚至为了捕捉同一时刻不同变化形态的伦敦雾,而准备了多幅画作,伦敦雾一旦发生变化,他就立刻寻找适合当下变化形态的画作继续创作。

    受到莫奈等一批知名作家的影响,当时大量的作家来到了伦敦,为伦敦雾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不同于伦敦当地居民的看法,他们甚至赞美伦敦雾对美学的贡献。

    除了以上两类特定的人群,其他人对伦敦雾的态度就褒贬不一了。

    三、伦敦雾如何被解决的

    20世纪40年代,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开始危机伦敦居民的生命安全,人们对大雾越来越感到惶恐和不安。

    同时,随着无烟煤、煤气以及电力能源的普及,英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诸如将主城区的工厂迁至郊外、大力推动电能普及等。

    然而,家用燃煤问题仍然无法彻底解决。

    普通人的观念根深蒂固,甚至以知名人士为首的一批民众还向政府写过公开倡议信,信中描述使用煤炉是英国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任何人也无法剥夺。

    解决伦敦雾问题的转机在1952年出现了。

    1952年12月4日,一场持续了一周的大雾席卷伦敦。

    这场史无前例的浓雾持续期间,一份数据调查显示,浓雾持续第一周的正常居民死亡人数,较上一年同期上涨了五百余人,而当该季度结束时,这一季度的死亡人数达甚至多达8000余人。

    面对这份数据,仍有少数人认为这与雾霾污染并无直接关系。

    然而科研结论表明,只有环境污染才会带来如此大规模的迟滞死亡。这场大雾也被人们称作“杀人大雾”。

    惊恐而愤怒的民众开始不断的向国会抗议,要求尽快出台更多的措施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然而受到经济发展、煤炭产业巨头的影响,国会迟迟无法出台新的政令。

    1956年,愤怒的伦敦民众致使国会解散,新的国会终于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新的法案很快遍及伦敦及其他辖区,到1968年,整个伦敦有65%的区域都接受了控烟禁令,完成了控烟改造。

    究竟是什么彻底消灭了伦敦雾?

    是清洁空气法案?是新的替代能源?

    不,与其说伦敦雾是立法解决的,不如说是被人们的观念改变杀死的。

    那么,回顾我们四周,重度雾霾天气里,坚持开窗换气的家庭有多少?外出携带口罩的有多少?

    观念的改变,才是一切改变的开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S06 同呼吸共命运 看国产雾霾前辈的演变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ghz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