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分享
“没出十五就还是年”,“元宵节”这一过年的压轴大戏,同时也是中国式的浪漫情人节兼狂欢节就要到了!本期分享,让我们跟着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一起热热闹闹“闹元宵”!
找入声字和标平仄模板
找入声字和标平仄模板图中入声字是用绿色字体表示的,紫色字体标识的是韵脚。看看你是否能很快找到所有的入声字。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或者画一个空心圆),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或者画一个实心圆),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照片对照。
朗诵、诵和吟的音频
朗诵、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赏析文本
《正月十五夜》上一期分享我们还在期待的“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到了现在已经成了戊戌狗年的美好回忆了。大家觉得过春节好玩吗?是不是很热闹呀?你们有没有像《元日》这首诗中说的一样放爆竹、贴春联、吃团圆饭呀?年快要过完了,我觉得很不舍得,你们呢?如果你也是这么想的,不用伤心,我告诉你们一个开心的消息,俗话说“没出十五就还是年”,年还没有过完呢,还有一个压轴大戏还没上演呢!是什么呢?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圆圆满满”,正月十五夜这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就是过年的压轴大戏。
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我在上一期《元日》的分享中说过“元”是第一的意思,“宵”指的是夜晚,元宵节就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年的延续。那元宵节为什么叫上元节呢?这个名字来自与道教。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天官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十月十五下元解厄。所以正月十五称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下元节,合称三元。“元夕”是元宵节另一个常用的名字。“夕”的本义是日落,傍晚,也可泛指晚上。所以“元夕”这个名字和元宵类似。欧阳修著名的词《生查子·元夕》和辛弃疾著名的《青玉案·元夕》都告诉我们,“元夕”是这个节日在宋朝常用的名字。 “灯节”当然是因为赏花灯是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和标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中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常称元夕,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
正月十五上元天官赐福我们现在过元宵节一般都会说“闹元宵”。闹元宵的一个闹字,概括了这个节日的要义。甚至可以说元宵节就是中国式的狂欢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汉朝节期只有一天。
元宵节发展成为一个雅俗共赏、欢快热闹的节日要归功于元宵点灯风俗的形成。一种常见的说法是东汉明帝时期因为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和百姓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的习俗。
点灯敬佛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元宵节也就真正热闹了起来。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
到了唐代,元夕赏灯的活动已经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节期延长到了三天,每到这个节日,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就像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的“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其热闹的盛况吸引得连皇帝皇后都装扮成平民百姓到街上看灯,《旧唐书·中宗纪》记载:“丙寅上元夜,帝与皇后微行观灯”。
元宵花灯宋朝元宵张灯由三天延长至五天,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加上宋朝娱乐兴盛,在两宋都城,每年都有官方组织的盛大演出,包括杂技、魔术、驯兽、说唱、乐曲等等,教坊艺人与民间艺人同台,百官与百姓共赏。“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可见元宵节在宋代已发展成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夜晚的东风将美丽的灯火吹得如千树花开,好像是万点流星从天上降下来。
南宋 李嵩 《观灯图》 90.5×60.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续张灯十夜,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明成祖朱棣则给官员放假十天好尽情游乐。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永乐间,文皇帝赐灯节假十日。盖以上元游乐,為太平盛事。故假期反优于元旦(当时的元旦即现在的春节)。至今循以為例。”由于持续的时间极长,所以明代的元宵灯市花样繁多。《西游记》中就有“雪花灯,梅花灯,春冰剪碎”、“核桃灯,荷花灯,灯楼高挂”、“虾儿灯,鳖儿灯,棚前高弄”、“鹰儿灯,凤儿灯,相连相并”的描写。各种花灯中,堪称巨无霸的便是扎在午门楼上的“鳌(áo)山灯”,它是用千百盏彩灯扎结成山,蔚为壮观。明代时“鳌山灯”会,臣民可以在午门外观看三日,以显示歌舞升平。楼上鳌山灯光灿烂,香烟馥郁;楼下百戏喧闹,乐舞欢乐,实在是当时盛景!明朝著名的才子唐伯虎《元宵》诗曰:“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明 佚名 《上元灯彩图》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的巨型鳌山灯棚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虽然节期缩短为五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而且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以及舞龙、舞狮等“百戏”内容。
时至今日,美丽的花灯仍然是元宵节最亮眼的风景。每逢正月十五,我们就能在各个地方看到五颜六色的花灯,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孔融让梨等等,还有花鸟草虫、童话人物、卡通形象……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闹元宵 赏花灯在赏花灯的同时,还有猜灯谜、击太平鼓、扭秧歌、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等热闹的活动。当然,在玩得开心的同时也少不了一份甜蜜美味的元宵。
元宵节这么热闹非凡,当然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在这个节日里出门赏花灯、逛灯市。连平日里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的年轻女孩可以结伴出来游玩,这就给了青年男女们难得的为自己物色对象或与情人相会的机会。这就使得元宵节除了很热闹,还是一个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节日,是真正的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在这夜如白昼、热闹非凡的节日里,借着黑夜的掩护与光影的迷离,年轻人心中的浪漫情绪亦随之油然而生。当然,这浪漫既有“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美好,“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焦灼和惊喜,也有“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的肝肠寸断。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也正是因为这样全民参与,人人乐在其中的狂欢气氛,许许多多动人的爱情故事在元宵节上演。著名的“破镜重圆”的故事,讲的就是南朝陈的乐昌公主在国破后靠一面与丈夫徐德言各执一半的打破的铜镜在元宵夜重又团圆。电视剧《大明宫词》里,情窦初开的太平公主同样也是在上元灯节这一天,私自离宫,遇到了让她一见倾心的心上人。
乐昌公主和丈夫徐德言破镜重圆的故事这么热闹浪漫的节日怎么会少了诗人的生花妙笔呢。在前面对元宵节的介绍中我已经引用了一些写元宵节的诗词,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则是最著名的一首关于元宵节的诗: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
我们先一起来看这首诗的题目。“正月”就是中国农历的第一个月。“正”这个字的本义是指“征战止步于天下一统之时”。后来又引申为“天下统一的标准”,“模范、榜样”。“正月”这个词意思就是“基准月”、“一月”。在遥远的古代,每年以哪个月为第一个月,不同的朝代都有不同的说法。据说,夏朝把一月作为每年第一个月,而商朝、周朝、秦朝却分别把十二月、十一月、十月作为每年的第一个月。这些朝代每更改月份顺序,都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称作“正月”。所以“正”就是“标准”的意思。“正月”的“正”应读为“zhèng”。但是大家仔细想一想,你们听身边的人说正月的时候一般是说“正(zhēng)月”还是“正(zhèng)月”呢?应该是读“正(zhēng)月”吧。这是源于古代一种叫避讳的习俗。“避讳”指的是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如果真的不小心直接说出或写出就会被认为是冒犯君主或尊长而受到相应的惩罚。严重的会被抓起来关进监狱,甚至丢掉性命。秦始皇名叫“嬴政”,他认为“正(zhèng)月”的“正”和自己名字同音犯忌,就下令把“正月”的zhèng改读为zhēng。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都说“正月”。我们身边“避讳”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国家的“国”,在汉朝之前其实是叫邦的,所以《论语》里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但后来因为汉朝的第一个皇帝汉高祖叫刘邦,为了避“邦”字的讳就把“邦”字改成了“国”。再比如说唐朝著名的天才诗人李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李贺就很悲惨地不能考“进土”,因为他父亲名字中的“晋”和进士的“进”同音,这使得李贺虽有才华而一生不能入仕,在抑郁和病痛中27岁就英年早逝。还有我们现在经常去参观的故宫的北门原本叫“玄武门”,后因为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才改名为现在的神武门。这种避讳的文化和西方对待君主和尊长的名字的方式截然相反:在西方,如果要表达对君主和尊长的尊敬,就会用他的名字来给自己的孩子取名,或者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一个城市、街道、建筑等等。在比如说美国首都华盛顿就是为了纪念华盛顿总统而命名的、俄罗斯圣彼得堡是为了纪念彼得大帝命名的、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口是为了纪念亚历山大大帝的。法国著名建筑埃菲尔铁塔就得名于设计它的建筑师古斯塔夫·埃菲尔、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广场是为纪念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德国的玛丽亚广场、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等等也都是以基督教的圣母和圣徒的名字来命名建筑。中华民国之后,不但采用了公历而且也开始用名人的名字来命名城市。广东的“中山市”还有全国各地的中山公园都是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
故宫神武门下面我们来看这个“夜”。为什么会说“夜”呢?因为呀元宵节是一个主要在晚上过的节日。赏月观灯是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而花灯自然只有在夜色中才分外美丽,月亮也只有到晚上才会出来。
这首诗的作者叫苏味道,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时期的人。他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其中杜审言就是著名的大诗人杜甫的爷爷。他有一个外号叫“苏模棱”,因为他做事总是模棱两可,就是说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对问题正反两面态度模糊。这说明他的个性比较圆滑世故,一切只求避免得罪他人,不失去自己的地位。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宋朝著名大文豪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苏味道的后代。
眉山苏氏始祖苏味道画像《正月十五夜》是一首“五律”,是诗人在一次正月十五夜诗歌比赛中的夺魁之作。这次诗歌比赛以苏味道、郭利贞、崔液三人的诗最佳。然而,郭、崔二人所作人们早已淡忘,唯有本篇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现在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内容。第一句“火树银花合”,起笔就用华丽而传神的辞藻写出了洛阳皇城端门的元宵节观灯盛况。“火树”是指树上挂了许许多多的灯,大部分以红色为主,就好像树着火了一般,所以叫“火树”。“银花”也是指树上挂的彩灯和装饰。“火树银花合”的“合”字是四望如一的意思,是说洛阳处处如此。元宵节端门观灯的风俗还特别跟大名鼎鼎的唐明皇的父亲唐睿宗关系密切。他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他总要很隆重的布置和庆祝。每年到正月元宵的夜晚,他就会令人扎二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唐玄宗开元盛世时长安的灯市规模更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我们想象一下,对于缺乏照明设施、一入夜便是一片漆黑的古人来说,元宵节这绚烂多姿、亮如白昼的花灯,是何等令人迷醉的景色啊!因为特别传神,“火树银花”现在已经演变为一个成语,一到描写彩灯高照或者烟花绽放的时候大家就都会想起它。常与毛主席诗词唱和的柳亚子先生在《浣溪沙》中就写到:“火树银花不夜天”。
火树银花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句“星桥铁锁开”。“星桥”是一座名叫星津的桥,是天津三桥之一。虽然它是天津三桥之一,但它并不在天津,而在洛阳。星桥是整个东都洛阳最重要的一座桥,这座桥北边是皇城和宫城,也就是皇宫和政府办公区,南边是老百姓的生活区。可想而知,平常这座桥是戒备森严,不允许随便出入的。“铁锁开”是说元宵节的晚上取消宵禁,连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区与洛北禁苑的天津桥、星津桥、黄道桥上的铁锁打开,任平民百姓通行。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违反宵禁要受处罚;那什么是宵禁呢?“宵禁”是一种法律,“宵”是夜晚,“禁”是禁止。宵禁就是禁止夜间的活动。古代驻有官府机构的城市在晚上都是要实行宵禁的,这是法律的严格规定,犯法会有很严重的惩罚。为了实施宵禁,每个有官府的城市一到晚上,就要锁上城门,禁止出入城市。会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巡查。所以如果你们生活在古代,晚上想去找你们的朋友玩的话一般来说是不可能的哦。但是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所以这条河这座桥上的铁索都给打开了,皇帝和文武百官全都出来与民同乐。首联两句镂金错彩,描绘出上元佳节华灯璀璨的全景图,节日气氛一下子就出来了。
星桥铁索开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句,“暗尘随马去”。“暗尘”指的是暗中飞扬的尘土。古代不像我们现在一样,路旁到处都有路灯,就连建筑上都挂着彩灯,能把黑夜照的跟白天一样明亮。古代人们天一黑就会睡觉,不像我们现在会熬夜,因为照明工具很贵,有钱人家可能还点得起油灯和蜡烛,平民百姓人家的孩子想晚上读书都十分不易。比如著名的囊萤映雪,孙康和车胤因为家里贫穷,晚上点不起灯,冬天晚上孙康映着雪光读书,夏天晚上车胤捉了许多萤火中放在一个袋子里,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还有凿壁偷光,说的也是匡衡因为家穷点不起灯,所以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读书。元宵节那一天,月亮可能也就是最主要的照明工具了,路旁的彩灯可能会稍微照的亮一些。但即便如此,也不会像我们今天一样那么亮,所以这里才会用“暗”这个字。“随马去”说的就是那个人在坐马车,或者骑马。这一联是在描写达官贵人,走马观灯,马蹄溅起飞扬的尘土。在古代只有达官贵人才能骑马,平民百姓只能靠走路出行。而且,古代没有像我们今天那种水泥的路,全部都是用土路,如果你们去过农村的话可能也会有这种体验。达官贵人骑着马逍遥自在的走着,而平民百姓却只能跟在后面“吃土”。所以呀,在古代的时候元宵节出门虽然很繁华,很热闹,但是也可是会吃土的呦。著名大诗人杜甫就曾经写道“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描绘的就是自己被迫跟在达官贵人的肥马之后“吃土”的悲惨情景。古代的街道像电视剧里面演的那么干净是不太可能的,大小朋友们可要注意了:古代非桃源,穿越需谨慎哦!
暗尘随马去当然了,古人也有它们自己的乐趣,元宵节的晚上,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地涌入潮水般喧闹欢腾的人流中,观赏端门外绚丽多彩的灯火。第四句“明月逐人来”的“逐”字,把月亮拟人化了,这里就是在说,月亮好像也喜欢热闹,哪里人多,它就也追逐着人们到哪里去。月亮在晚上出来,平时显得比较安静、幽深,而且月亮本来是不会动的,但这个“逐”字就让月亮活起来了,让月亮从那种“高冷”的形象变成了一个很活泼的样子,也更加能够配合元宵节这种欢快热闹的气氛。若是你站在地上抬头看天呢,天上一轮明月涌出,把月光洒在每个人的身上。要是从骑马人的角度来看呢,就是地上的土追着他跑,天上的月亮也追着他跑。一个明,一个暗,一个是细小微尘,一个是又大又圆的月亮;一个去,一个来,对照得特别得好。
明月逐人来下面我们来看第五句“游伎皆秾李”。“伎”指以歌舞为业的女子,即歌女、舞女。比如说刘禹锡《蜀先主庙》中:“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参观博物馆时常会看到陶俑叫“彩绘伎乐陶俑”,或者画像砖、壁画上有“伎乐舞蹈图”、“坐部伎”、“立部伎”等,都是指歌女、舞女之意。这句诗中用的就是这个意思。“游伎”指的就是边走边唱歌跳舞的表演的女子,有点类似我们现在去迪士尼可以看到的游行花车,上面有人打扮成白雪公主、米老鼠等的样子表演给游人看。这样的表演很显然只有重大节日的时候才能看到。“皆”是都的意思,“秾李”这个词其实是从《诗经》中“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化用而来的,指的是开得很浓艳、美丽的李花,这里指表演的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像外国的一些狂欢节游行,舞者们都打扮得很华丽、浓艳。这一句也点出了元宵节就是中国的狂欢节的热闹欢快和繁华瑰丽。
游伎皆秾李第六句“行歌尽落梅”中的“行歌”说的就是这些表演的“游伎”们在边走边唱。“尽”也是“都”的意思。“落梅”就是《梅花落》,是古代笛子曲的代表作品。有许多著名的诗篇中都提过这首曲子,例如李白《黄鹤楼闻笛》一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中的“落梅花”,还有《别董大》的作者高适的《塞上听吹笛》一诗中“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中“梅花”,指的都是这首曲子。之所以叫《梅花落》,是因为它的乐曲和歌词都是以傲雪凌霜的梅花为主题。现在很著名的古琴曲《梅花三弄》就是根据《梅花落》改编。这首曲子在当时的流行程度就有些类似我们现在的“凉凉”这种流行歌曲,所以诗人才写道“行歌尽落梅”。
行歌尽落梅接下来看第七句“金吾不禁夜”,“金吾”指的是金吾卫,他们就是上面说的巡查有没有人违反宵禁的专门掌管京城戒备的人员。一年中只有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金吾是“不禁夜”的,所以人们都格外珍惜。最后一句“玉漏莫相催”就表达了这种珍惜不舍之情。“玉漏”指的是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工具,即滴漏。相传它是古人通过观察岩洞里的水滴落到石头上有非常稳定的节奏而发明的计时工具。古代还有一种很常用的计时器叫“日晷”,通过垂直穿过“晷面”的“晷针”在太阳下影子的位置来测定时刻。日晷不但能显示一天之内的时刻,还能显示节气和月份。在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前就能看到很大的日晷。但日晷显然只能在有太阳的时候用,阴天和晚上就用不了,所以晚上计时通常用滴漏。具体方法是用一个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个小孔,让水一滴一滴的从这个小孔往外漏,在壶中立着一个有时间刻度的箭头,当壶里得水越滴越少,箭头上就会显示不同的时间刻度。更深夜静诗人们常有诗情,这也是为什么诗中常见“漏”字,比如苏轼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和王安石的”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元宵节这种欢乐的夜晚一年中只有一次,赏灯观灯的人都不想让时间过去,所以他们都跟玉漏商量说:玉漏啊,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不要让时间过得这么快,在这样的太平盛世中,应该让大家通宵尽兴。
铜壶滴漏,造于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首诗所描绘的上元夜唐朝的东都洛阳观灯的盛况是古人庆祝元宵节的真实写照。诗中写到了许多元宵节的风俗:开宵禁、赏花灯、游伎表演等等,又描写出了首都繁华、壮丽的景色,同时又表达出了诗人对元宵节的喜爱与留恋之情。因为苏味道在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律诗形式上颇有成就,所以这首诗不仅辞采华丽,描摹生动,而且对仗工稳,前后照应,结构紧密,读起来也音调和谐,称得上是初唐五律的典范。全诗词采华艳,绚丽多姿,韵致流溢,有如一帧古代元宵节的风情画,因而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现在我们把整首诗合在一起看看吧。“正月十五之夜,到处灯火灿烂。城门打开铁锁,红光辉映石桥。马蹄踏过处,尘土飞扬。歌女花枝招展。边走边唱着《梅花落》。禁卫军特别允许通宵欢庆,玉漏呀,请你不要紧催着天亮啊!”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大家也在将要到来的元宵节去体验一下这个热闹浪漫的节日里多姿多彩的节庆风俗吧。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 唐·放灯《正月十五夜》参考反馈题目
1. 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个看花灯之外的元宵节习俗吗?
2. 你能给大家分享一个有关元宵节的浪漫的故事吗?
3. 你能给大家再分享几个避讳的例子吗?你觉得我们东方的避讳文化和西方为了纪念伟大 人物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各有什么利弊?
4. 苏味道写的诗比较符合格律,你能给大家介绍另一首苏味道写的格律诗吗?
5. 你还知道古人有哪些计时的方式吗?
6. 你看过穿越剧吗?你想过穿越到古代去吗?如果穿越到古代去,你最想穿越到哪个朝代的哪个时期呢?
7. 你能给大家再分享一首写元宵节的诗吗?
8. 你觉得现在还有跟宵禁类似的规定吗?
参考资料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绢本设色 局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