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乔安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吴昕在《我家那闺女》中说:
“假设说我找到一个人结婚, 怀孕怎么也得一年半,就是从怀孕到复出,如果我停下来我这一年半,我是不是还能回来这个工作领域,就是很焦虑,我也很恐慌。”
同样的话,姚晨也说过。
姚晨在星空演讲中说自己五年生了两个孩子,在别人眼中是成功的妈妈。
可是只有她自己明白,在这五年里,她错过了很多好导演的的好项目,等再回到职场中时,她的事业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现在的成年人,谁不是一边成长,一边被现实摧残?
01.
我曾以为自己是英雄,一件事只要别人能做到,哪怕百万分之一,我都觉得我也行。
这种孤勇式的自信,现在想想就觉得幼稚。
16年第一次备考注会的时候我是报了6门的,立志一年过全科。了解财会行业的人都知道注会的超超超超低通过率。
那时候的我,对自己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
当时瑞华一直带我的经理告诫我说:你考虑一年通过2门,3年通过或者一年3门两年通过。一般来说报6门最后可能一门都过不了。
可是我听不进,因为我脑中有一张大饼。
当一个人决定好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分一秒都不会去耽搁,执行力这件事情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开始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奋身跃入万千书海,与生活短兵相接。
但是很快,我就败下阵来,工作和学习我根本无法并行。
刚开始的时候还和同屋的小姐姐约定,下班之后再看两小时的书。可是每天工作结束之后回到酒店就已经12点,再看两个小时就到凌晨两点了。
后来,心力交瘁的我休假专心在家备考。
一张A4纸写上了我的计划,每天7:30开始准时坐在书桌前看书,晚上11点休息,中午睡一个小时。
即使是这样,在刚开始的一个月也没有摸到学习的门道,审计虽然是我最拿手的,但是耐不住它枯燥,翻了一个月还是在前两章,没有人指导,身边也没有一起学习的同学。当时的我就这样一直耗着。
在最后两个月的时候,看着做出来的真题分数,我陷入了焦虑,这种焦虑一度让我破罐子破摔。
我开始睡的越来越晚,并不是在刷题看书,而是发呆,脑子放空,什么都看不进。
于是我开始频繁的在晚上给闺蜜打电话,我说我快坚持不下去了。我开始抱怨,开始想各种可怕的后果,我知道我的焦虑指数正在蹭蹭的上涨……
我看起来学习的那么用力,甚至拼到了矫情,可是当“努力”满天飞,“忙”字总刷屏的时候,我好像活成了木偶剧。忙忙碌碌,到头来,仍是尘归于尘,土归于土。
“努力才有可能成功”,这个道理谁都明白。
但是看的明白又有什么用呢?
人不自信的时候,每走一步,都是坎。
02.
成绩出来的时候,过了两门,算是松了一口气。
但是我明白,那些备考的时间,很多都是自己浪费掉了。
那时候每天在本子上写下今天的待办事项,完成就打勾。可是每当看到记录本上有10几项,20几项未完记事的时候,人就会变得非常焦虑。
于是我试着把任务变小化,就是设置一些容易达到的项目,比如货币资金、固定资产的学习,而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合并一直是放在后面的。
这样我完成的多了,也有了成就感,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我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思维误区:把是“做完”而不是“做好”。
一个总是要把事情做完,而不追求做好的人,付出的很多努力都是没有效果的。只能获得的是自我的满足感,可是在客观事实的积累上没有任何一点成绩。长此以往,自我满足感也会受挫。
人最没底气的时候就是你行动无果的时候。
就像村上春树的说的那样:世上有可以挽回的和不可挽回的事,而时间经过就是一种不可挽回的事。
之后,我回到了上海,约了很喜欢的一位姐姐,和她讲我的这段经历,她抬头错愕的和我说:你所经历的,我现在也还在经历。我现在每两个月都会去看心理医生,疏解焦虑。
那个时刻,我清楚的发现,焦虑和是否优秀并没有关系,只是一个时间段都会面临的问题,并不是我的个例。
03.
再之后,工作越来越久,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才终于学会和焦虑和解,承认了自己的平庸。
焦虑本质上是自我的否定,外在表现就是害怕与人交流,沟通,哪怕是得到了肯定也觉得自己不配。这种心理上的不安,发展成生理上的焦躁。
在知道焦虑的产生原因,之后再遇到低谷期时,我就用心理学中积极心理学进行自我调节(positive reinterpretation and growth),即重新解释这个巨悲惨的生活状态,从中看到正能量。
用积极心理学自我调节(positive reinterpretation and growth),即重新解释这个巨悲惨的生活状态,从中看到正能量。
心理学研究者 Brené Brown她花了6年时间去研究如何能够帮人们摆脱脆弱感。
她发现参与她研究的人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具有自我价值感的人,他们勇于去爱并且拥有强烈的归属感;
另一类则是为自我价值感苦苦挣扎,总是怀疑自己是否足够好的人。
区分这两类人的变量只有一个:
第一类人相信他们值得被爱,值得享有归属感,相信自己的价值。“他们全然接受脆弱,他们相信,让他们变得脆弱的东西,也让他们变得美丽。”
这时候需要做的,首先就是摆脱评价,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
那些带来黑暗的,也可以是引人走向光明的。
就像吴昕说的,自己事业的所有转折点,也都是从跨年晚会的那次打击开始的。
“把自己的优越感都埋到谷底,打到了尘埃里,必定会迎触底反弹才迎来了人生的另一个反弹。”
当你真正认识到挫折带给你的不仅仅是痛苦之后,恭喜你,说明你的认知开始有了变化,这在心理上是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知道自己在这个阶段,下个阶段要做什么,能做什么。
大多数人都和过去的我一样,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如何选择和焦虑上,才让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
时间是我们突破焦虑,完成自我认可的最好衡量坐标。
它的效力是非常可怕的,放在焦虑上就收获焦虑,放在行动上就收获好的结果。
比如你写一个方案需要多长时间,测出这个数据之后,可以更有力度的把握自己的工作节奏。
我们都会去羡慕那些走到哪儿都带着光的人,欣赏他们的为人处世,行事作风,感慨他们在生活中的处事不惊,行走的游刃有余。
90后被成为最佛系的一代,都讲顺其自然。但是真正的顺其自然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end-
谢谢你看到这里❤️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想了解更多的我,关注我:乔安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