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时分,攀到玉屏楼前。楼前广场内外有数百人就餐,几家饭店也挤满了人。广场上有人卖饭,四元一小盒。米饭之坚虽不如砂粒,亦难下咽,几块小菜如晨星点缀,一小块鸡蛋煎成薄片覆盖半边,造成半盒菜的错觉,真有经商妙道。又有卖猕猴桃与雪梨的小贩吆喝不停。雪梨个头很大,水分饱满,以焦渴之喉吞下,赛若甘泉。猕猴桃太硬太酸,人说尚未成熟,只有捏之发软者可食。此为第一次,学经验由此始,乃扔掉一半,不思懊恼。
黄山印象记之六 莲花玉屏望天都玉屏峰又称文殊院,在莲花、天都两峰间,三者相依形成一处凹字状。相传文殊菩萨来此地看景,一高岩便称文殊台;其后于此建文殊院,意在期望菩萨久栖玉屏。五十年代,在已毁的文殊院旧基上建玉屏楼宾馆,玉屏峰由此更引游人注目。停身此地可望天都、莲花、东西海诸峰,徐弘祖因称之为“黄山绝胜处”。玉屏楼东侧石壁有朱德手书“风景如画”等大字石刻,石刻前矗立着驰名中外的黄山迎客松。黄山之松在长时期的险恶环境中造就了挺拔超群、枝叶奇特的个性。因光照不匀,有些松树一侧枝叶停止生长,一侧枝叶出奇的繁茂。迎客松即为典型一例,其树冠茂密,一大枝如迎客的手臂,伸展开来,笑对游人;树干挺直如竿,针叶苍翠,其形其势如同人工塑成,超凡脱俗之气盛极。迎客松树高十米,已寿千年,一九七二年天都峰大火,万方努力下未能蔓延至此,因而幸免于难。此松生在上山下山必经之路,游人必到,安然存活当属不易!
玉屏小栖之余,遇宾馆中人。问以黄山诸事,从容答对者多,猜想必是“管事”的。
“黄山风景绝妙,非他处可比。”“管事”口齿利落,话匣子慢慢打开。“当年黄帝炼丹,徐霞客两次来游,黄山名声大震。但终究地处偏远,上山困难,游人寥寥。”
“那——什么时候热起来了?”
“黄山建市。”“管事”略略停顿,喝口茶,“过去一天里不过几十人游山,八七年重修机场,又装了索道,一下子热闹了。”
“宾馆里住的人多吗?”
“还有空床。”“管事”仿佛在猜我的心思,继而笑道:“与山上比,这里总是宽松些。游人大多一天上山、一天下山,晚住北海。住这里的,时间都比较充裕,多是名人、外宾。”
与“管事”闲聊半个小时,听他说了许多在玉屏住过的名人之轶事。一九六四年,郭沫若先生以古稀之年首登黄山,一首《黄山之歌》在此酿就,其中蕴满了礼赞奇观的热情与激动。“……八百里内形成一片峰之海,更有汪洋云海绕缭之……黄山奇拔万万倍,无怪诗人搁笔殊如痴……”大文学家的才气直追古风唐韵,令人赞叹。
黄山印象记之六 莲花玉屏望天都玉屏楼前南望,天都峰如一大屏障遮去半空阳光,登山的石阶小路若软梯垂下,其势咄咄逼人,似问可登峰造极者何人?玉屏峰前行,多为下坡。下石阶如小跑,比上山时一级一级自我提升要轻松得多。行不远,有人喊叫此非蓬莱三岛?果然,面前山谷中升出三座挺拔的小石峰,峰顶陡峭如削,凹陷处长着几枝松,与对面衬托着的背景大山相比较,恰如桌案上小小的山石盆景。只是此时无云雾萦绕,无海浪拍岸,不成其为“岛”,仍是山石。由此想来,黄山景致乃是多种物象构成的整体,峰、石、云、雾、松,诸多结合,而尤以云雾为最。无云雾则不成为“海”,黄山群体中的诸“海”自然消逝;“蓬莱三岛”也不成为“岛”,“猴子观海”更无以观者。而峰峦无云雾,则山石全然裸露,无神秘感,必乏引人之魅力。所谓含蓄之美,岂不在此意乎?
……前面便是游人乐道的“一线天”!中国名胜之地常有“一线天”,大凡两山之间造就一条小路,仰观天空,一线碧蓝,一线光亮,此或为中国人一大观景审美要旨,不然缘何到处有“一线天”留存?黄山的“一线天”有奇特掌故,与众不同。传说武当神疑海瑞为官之清正,便背着钢刀私访。一日海瑞于行途中口渴难耐,乃顺手摘瓜,武当神由是放出飞刀。不料海瑞于瓜田放下银钱,神刀无罪可斩,穿过玉屏峰回天宫复旨,遂劈出“一线天”。此说自属编造神话,却道出民心向背,饶有回味。
过渡仙桥、蒲团石、小心坡,便临天都峰脚。天都峰因天帝都会凡人难上而得名,为黄山群峰中最险峻处。峰顶鲫鱼背宽仅一米,两边万丈深渊,遇大风如地动山摇。天都为观黄山全景的一大妙处,峰巅远眺,云山相接,江河一线。而常识示人,一日游山到此,若无体力,登山后再返温泉,必艰难,乃与妻弃之而去。此时,大半游人体力已成强弩之末,便有“轿子”应运而生,“坐轿子吗”一类的当地语调随时响在耳边。所谓“轿子”,其实就是四川的滑竿,一地一名而已。一把竹椅,两根竹竿,两人一前一后抬着,自忖一人爬山尚且费力,那轿夫岂不更难?而坐在上边的游人则气态异常:或如老爷、太太,似于心中默念“有钱什么都能买到”;或如穷人陡富,尚捺不得抬举,一副受宠若惊状。也有体力甚差者,进退皆难,不得已而为之。妻走得艰难,便有人问:“你太太坐轿子嘛!”妻笑笑,不答,径直前行,不时即超我而去。
黄山印象记之六 莲花玉屏望天都绕过天都峰出天门坎,山的妙境渐收。龙蟠坡回望,莲花、莲蕊两峰拥在一处,细寻“姐妹牧羊”,无可见者。东望天都南坡的“五老上天都”,有些勉强;南面老人峰上的两石人历历在目,其形逼真。又前行约二里,越半山寺到青鸾桥。伫足桥上北望,一片光滑山体在阳光下格外开阔,那是青鸾峰。巨大的石壁上镌刻两排大字:“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石刻传为唐式遵手笔,书于一九三九年,每字有六米见方,为黄山现有石刻中最大者。巨大的石刻与豪气萦绕的语句,使人胸中顿生深深的激动,眼前仿佛浮现出整个黄山的轮廓和四周景象,由之又不禁想起“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那雄浑的诗句,以及这诗句造就的宏大意境。这是一种绝妙高超的艺术享受!这是一种绝妙神圣的精神洗礼!在这伟然超凡的意境面前,诸多的心思与物象都显得渺小了。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