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神话真解-夸父逐日

神话真解-夸父逐日

作者: 君山93 | 来源:发表于2022-05-19 10:41 被阅读0次

《山海经 海外北经》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列子 汤问》记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以上是都可以查到的记载夸父逐日的典籍,首先这个寓言中,与日逐走,逐的是日影,很多人知道是日影,不知道这个日影指的是什么影子。在现代可以找到的释义中,日影本是太阳照射物体,所产生的影子。更有不知根底的解读者,把这个‘日影’解释为‘太阳’,那为何有‘日影’之言,不能因为想不到太阳的影子,就用太阳替代,实为荒谬!

(以下所有内容,现有典籍不记载,但是随着考古等发现,终究会复合这种结果)

首先,这个寓言,讲的就是上古技术,换成现代说法,就是黄道测定之术。夸父,不是人物,不是大神,更不是所谓大巫,仅仅是一种器具。那么日影到底指的什么?

在上古,现在可以称呼为‘史前’时代,人们早就意识到,地球外圈高空,存在一层宇宙微尘组成的物质,虽然其义已经讹传扭曲,但是可以告诉大家这被先民称之为‘青虚’或者说是民俗中‘青天’这个词的由来。有这层物质在,所以可以得见‘日影’。

那么问题来了,需要靠着这层物质,看到什么?

对于地球角度而言,有一个最大的日影,可以长达130万里以上,于月食时可见。这就是太阳照射地球产生的阴影,这个阴影在宇宙空间扫动,投影在地球高空的微尘之中,体现为一块暗斑。(古人曾以‘魄’或者‘郁’名此现象,大洞玉章所言‘’郁罗殊邈’也是与此有关。 )在古代环境良好,气候晴朗的晚间,可以在天空中隐约可见,正与太阳遥相对,所处位置变化,正好也是位于现代所认知的“黄道平面”上,可以通过循其位置运转变化,推算黄道轨迹全貌。

上古司掌天文的学者,很早就在长期观测中,发现了太阳随着整个天体运转之外,还随着一条无形的轨道运转,也就是太阳自身很有规律的在天体上面运动,这条轨道仅仅凭借观测太阳,是观测不到的。《老子》所言‘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指的就是这种无形,难以观测,却明显存在的轨迹。

而在包牺时代中期发现,这个日影,不仅仅会在月食时候出现,同时也自然存在于日常自然之中,日影就是对日照点,也就是与太阳相对的位置点,并且随着天体(太阳)运转而逐渐移动,与太阳活动规律相应,是日影所形,黄道所在,而如果将这个日影所经道路记录下来,即可准确标记显现出黄道位置。

这也就是夸父追日影的开始,夸父是一种可以旋转,存在跨度的天文辅助器具,其轴向天极,平行与地轴,其针簇伴随窥管,昼指太阳,夜指日影,也就是把白天观察的太阳运动轨迹,与夜晚通过与太阳相对点的日影进行镶合,从而准确标注出黄道。

运用这个天文辅器,在夜间认准日影后,顺着这个线索,继续追击并且沿途不断标记,(可以理解为通过不断记录点而模拟线路的方法),这个点必然是具有相对标志,并且密集的特质,也就是所谓的‘林’,而标注的方法,称之为‘邓’,也就是重锤镦击,密密麻麻形成一堆相对点,这也是‘邓林’得名由来。这个点同时需要不断修正偏差,使得线变为光滑均匀的曲线。

日影为夸父所逐,这暗斑,会随着星空背景强度变化,从而有着浓淡的变化,当追到‘河渭’,也就是河隈,按照现代话说,就是银河区域时候,由于群星聚集,银河背景光较强,自然这块暗斑,也就被冲淡消失,隐藏起来。这道路也就暂时无法继续追逐下去了。日影得‘隐’,而道则‘竭’,其‘渭’,‘渴’‘,饮’,虽是讹写,同时也是隐寓这种现象。

隐没于银河之中后,又从背面转过去,到达银河对岸,‘北走大泽’,所示的就是这情况,其杖即指日影之针簇窥管,当日影随着日出隐没,遁入地平线之下,道路自然再次隐没,完成到达日影尽头的使命。至此夸父自然可以舍弃不用,其重锤镦击所留下的痕迹,即是‘邓’林。而将日所行的轨迹与日影所行的轨迹拼合,依据轨迹曲线趋向,从而连通填补缺失的部分,完整的黄道轨迹就可以出来了。夸父撤除,而痕迹留下,即是‘桃林’,推其本字符号,应该是由‘木兆木’的篆文组成的符号,后记为桃林,真实义指‘黄道的痕迹’。

天文辅器,至此完成使命,留下轨迹后,可以撤除辅器,也就是所寓的‘死’,‘尸’其残留的,也就是所谓的‘膏肉’所在,就是‘邓林’或者说‘桃林’。

夸父逐日每个神话细节,就此文已诠释,本就是一个严苛精确,类似现代科普文的记载,因为古代字义显传缺失,而变化为神话。其字源演革,为稷下蒙学所传承,不得其传,容易流入虚幻妄想。至于分时定候之术,诸子言寓之本,待后续找时间逐步阐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神话真解-夸父逐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gqt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