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尊重、尊重
我所说的重视孩子。部分上是指给予孩子尊重。我的价值取向是所有人都应该得到尊重。我认为当孩子感到自己受尊重时,才会更容易尊重别人,包括你。
即使是明显爱孩子的家长,也不能永远做到行为上尊重孩子。有些家长的言谈带有讽刺和挖苦。他们无视孩子的要求,怠慢孩子生气时的感受,轻视孩子的恐惧。
他们用绝不敢施予另一个成年人的方式打断孩子,而自己被孩子打断时,又怒不可遏。
是他们或许还会用轻蔑的口气谈论自己的孩子:“噢,他不过是在耍脾气”“他那样你就别理他”
尊重孩子意味着努力,避免出现以上这些行为,同时也意味着家长要意识到孩子在某些问题上比我们有见识。
托马斯戈登一语中的“孩子有时比家长更清楚自己是困还是饿,更了解朋友的特点,更了解自己的抱负和目标,更了解不同的老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更喜欢隐藏在自己体内的冲动和需要,更知道自己爱谁,不爱谁,珍视谁不喜欢什么”
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总是臆断,仅仅因为自己更成熟,就一定比孩子更洞悉他们自己。
因此家长告诉孩子正在经历或者没有经历什么,是缺乏尊重的行为。
例如面对孩子生气的宣布她恨弟弟,家长对其惊叫:“为什么这样说啊,你才不恨他呢!”
这种说法不仅对局势没有帮助,也容易被孩子解读成你在有条件认可他。
他会渐渐的相信他的感受不重要,拥有这种感受意味着他有毛病。只有他对妈妈允许她感觉烦心的事,感到烦心时,妈妈才会爱他。
以上是书中的内容,以下是笔记。
尊重、尊重、尊重。重要的事说三遍。这个词我们到处都能看到,也理解它的意思,但好像它普通的像空气,有时候我们不会把它当一回事。做起事来,还是凭直觉。
为什么我们没法做到尊重孩子?
因为我们小时候就没有被好的尊重过。
小时候当我们想要买一件喜欢的东西时。父母的反应:
是“啪”的一巴掌过来。
是“走走走,买什么狗屁”
是“我们家没钱”
是“那个东西有什么好,一点用也没有”
你所感受到的潜台词
是“你不能向别人提要求,提要求是错的”
是“你不配得到任何东西”
是“我们家负担不起你的愿望,你是一个包袱”
是“这东西不好,你却认为好,你的感觉是错的,我给你指定的感觉才是对的”
当你被不喜欢的长辈嘲笑愚弄时。父母会告诉你,“他们喜欢你,爱你才跟你开玩笑。不喜欢你才不理你呢”。
当你事情没做好时,父母走过来,劈头盖脸数落一顿,指责你办事不力,要你重做。等你做好了,父母说“刚才骂你是为你好,只有让你知道自己错了,你才会进步”。
你接收到的潜台词是。
爱和喜欢的表达方式是嘲弄、批评、指点。
那么当爱人看到你出错时,你应该更喜欢他这样说“笨死了,这个做的不对,你怎么可以……”
而不是说“亲爱的,你也挺辛苦的,偶尔出一两次错,没什么,别放在心上”。
然而生活中我们大多都在用第一种方法去对孩子。
一直在说“你错了,你错了,你错了”

难道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不需要告诉他吗?
除了自然后果以外。如果你真想提醒,可以换一种方式。
小昕是一个不太喜欢承认错误的人。在他情绪不好的时候,我直接给他指出错误。他会反感。我会模仿皮卡丘的语言,(她最近喜欢看神奇宝贝)加上手势告诉他。有时候是不说话,直接用肢体语言或者哑剧表演。
其实这些只是调剂,不会大量出现。但能给关系加分,也就促成我在用平直的语言指出时的成功率。
语言上的不尊重和行为上的不尊重
语言上的不尊重
这里我们只谈对孩子的尊重。
尊重是把一个孩子当成成年人来对待。(主要是在态度上当成成年人)你对一个成年人不敢做的事,也不要施在孩子身上。
很多人不敢挖苦成人,但敢对一个孩子说:“你的牙齿真丑,你长得真矮。”
不敢离间成人夫妻。但敢对孩子说:“你妈妈走了不要你了,把你卖给我啦!你妈妈生了弟弟就不要你了”。
就为了看孩子着急生气的表情。
不敢违背老板的意思,回到家跟老板一样,指挥孩子做这做那。
当孩子口若悬河的诉说心情时。你来一句,今天的作业是什么?
而当你喋喋不休讲道理时,孩子顶一句。你像被人冒犯了一样,气得跳脚。
当孩子回来抱怨某某,真是太讨厌了!妈妈急忙扑过来说“你跟他的关系不是一直很好吗?别这样说,是不是你做了什么错事人家才这样对你”。
还有行为上的不尊重
现在教育的宣传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知道不能打孩子。从而减少了很多行为上的不尊重。当然仍有很多不尊重的行为。
有的父母会当众揭孩子的短处,痛处,以此为笑料。“我的孩子八岁还尿裤子呢,大家哄哄一笑,没有人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
还有一些老人以男孩的生殖器官开玩笑取乐,说是可以拿走或变没。
经常看到一群妈妈在一起,听他们说
我那个孩子真是废物,考试敢考60多分。
我儿子你说傻不傻,一整道题空着没做。
我女儿更死,怎么教都教不会。
这些都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例子。
经常责备孩子,不遵守诺言。但是自己答应给孩子的,忘记了,都不愿多跑一趟,或者努力挽回。总是说“下次吧”就为了给自己省点事。
孩子喜爱的某件物品弄丢了,我们只会说:“算了,不要了,又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下次再买一个吧”
然后不顾孩子的情绪,拉着孩子就走。
如果换做是你喜欢的东西丢了,你一定会花上半天时间寻找,找不到还要跟身边的人哭诉,我把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我好伤心。
代替孩子做决定。
你哪方面比较弱,你该上什么兴趣班?你该和哪些优秀的人交朋友?该看哪些书?该穿什么衣服?甚至上厕所该用多久的时间?
说到底,仅仅因为孩子比较弱小,或我们观念中认为我就是比孩子强大一些,成熟一些。就认为我们比他更了解他需要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我们通常习惯做的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节奏行事。
起床——穿衣——吃饭——上学
四件很简单的事,有时候却很难以做到。
不如换个角度想。你和他之间有差异,这正不正常?
当然正常,
任何两个人之间都会有差异.。
如果你会尊重和同事朋友之间的差异,为什么不能尊重孩子的差异?
不要说为了培养什么好习惯,这话应该是仅次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第二大谎言。
好习惯靠的是内在动力,当这一件事内心感到愉悦,为了这份快乐感,就会重复去做这件事。
饭前洗手,随手关灯,这不叫好习惯。这叫习惯。
习惯≠好习惯
这个概念,以后我们还会讲到。
我们以外的人不尊重孩子怎么办?
孩子的爷爷奶奶老师叔叔阿姨,还有陌生的人,不尊重孩子了。
我们首先要呈现出一个站在孩子面前的状态。像一个盾牌,把孩子保护起来。
当然,你需要观察当下的环境,孩子自己能不能解决。
这一步的判断是避免过度干预。
孩子不能解决的,就一定要上前帮忙。
不用觉得拉不下面子,对方欺负你孩子可没考虑他要不要脸。
对方是长辈,可顺着他的话说,“是啊,我们家孩子就是这样,我觉得他这样挺好,要是所有的孩子都一定要那样,那不是很无趣”。
老师的例子我就不想举了,老师的品种太多了,真正不尊重孩子的老师,只是少数派。
大多的冲突都在老师自己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刚好学生撞上了。
我们自己不尊重孩子时。
不管你当下觉察到,还是事后觉察到,请跟孩子道个歉。
然后给自己的行为贴个标签。下次再翻到这一页时,就会想起当初的应对方法不对,这次你要用一个新方法。
你可以观察孩子平时会不会主动道歉。主动的下意识的。
如果没有,那你可以做他的榜样。
孩子比我们宽容,你不需要每一次都郑重其事的道歉,当他感觉到你的诚意时,你们的相处会起变化。
对于不怎么好的亲子关系来说,尊重是需要长期磨合的。
这会很艰难。
本来我们就有工作和生活压力,再加上一个需要用心对待的事或用心对待的人。也许你会觉得很累。
无条件养育这本书的封面有这样一句话。“这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是的,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全力以赴,比孩子到了成年,与你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要幸福的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