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
黑帮电影缔造者:华纳兄弟

黑帮电影缔造者:华纳兄弟

作者: shushu54188 | 来源:发表于2019-12-23 21:01 被阅读0次

           华纳四兄弟出身寒门,除了老二阿尔伯特·华纳,其余几人都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事实上,阿尔伯特上到高中也辍学了。他们虽然挣下偌大一份家业,却不能摆脱身上那份粗俗。他们喜欢讲荤段子,经常对员工爆粗口,生猛的强盗片和犯罪片是他们的最爱。华纳兄弟寻找电影素材的方式之一,多是翻看报纸的司法版和留意畅销的犯罪小说。在整个二十世纪三十和四十年代,华纳兄弟是离社会现实最近的电影公司,他们的电影具有凶险性又特别突出社会最底层,所以华纳兄弟公司也有着“工人制片厂”(Working Man’s studio)的称谓。

    歌舞片《百老汇旋律》(The Broadway Melody‎ ,1929)

           随着1930年代歌舞片市场的繁荣,歌舞片越拍越多,为了带给观众更炫更宏大的歌舞场面,影片的造价也在不断提升。正在经历经济大萧条的人们固然可以在歌舞梦幻中暂时忘却烦恼,但看的太多还是会厌倦,他们需要有其他类型片调剂下胃口。华纳兄弟看出歌舞片盛极而衰的走势,在制片人达里尔·扎努克主导下,改而拍摄风格写实的黑帮罪犯片。在观赏这类电影的时候,观众往往会忽视片中帮派分子的腌臜勾当,而只注意到他们鲜衣怒马的荣光,主人公迅速崛起的经历往往可以带给观众另类成功的快感。

          早期的好莱坞拍摄了不少强盗片和西部片,例如1903年的《火车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这类强盗片剧情简单,人物雷同,犯罪组织松散,同我们后世看到的有着曲折的剧情和丰富人物情感的黑帮片差距很大。这类强盗片可以看做是黑帮片的鼻祖。

    1903年的《火车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是强盗片和西部片的开山之作。  

          早在1927年,派拉蒙公司拍摄了由约瑟夫·冯·斯坦伯格(Josef von Sternberg)执导的默片《黑社会》(Underworld),影片描写贩禁酒令颁布初期黑帮与警方对抗的故事,这是影史上第一部以盗匪当主角的影片。尽管《黑社会》好评如潮,也是票房赢家,却被后人遗忘。直到华纳兄弟制作了《小凯萨》(Little Caesar,1931)、《国民公敌》(The Public Enemy,1931)等一系列黑帮影片后,现代黑帮电影才算正式登台亮相,华纳兄弟也赢得了现代黑帮电影缔造者的声誉。

    《黑社会》(Underworld,1927)海报  

           杰克·华纳曾回忆说:“我在扬斯敦长大,它是当时美国最乱的城市之一,黑帮十分猖獗。几乎每个周末街头都会发生一两起凶杀案,刀和指节铜环是年轻人出门必带的装备。”经济大萧条期间,许多匪徒如“靓仔”弗洛伊德(Pretty Boy Floyd)、“娃娃脸”尼尔森(Baby Face Nelson)、“贝克妈妈”(Ma Barker)、阿尔文·卡帕斯(Alvin Karpis)、“机关枪”凯利(Machine Gun Kelly)以及臭名昭著的“头号公敌”约翰·迪林杰(John Dillinger)等横行一时。匪徒不再单单只是城市或街道的一个恶棍、一个流氓、一个害群之马,他首先是一个普通的美国人(通常是移民出身),从社会最底层起家,凭着坚韧和狡诈取得金钱与地位上的成功;在一个政客、警察、银行家和所有当权者都贪腐的年代,他通过触犯法律做到这一切被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曾经有一段时间,这些匪徒被媒体和大众浪漫化,饱受经济衰退之苦的民众把他们视作劫富济贫的侠盗。这种局面激怒了胡佛(John Edgar Hoover),他领导司法部调查局(BOI)发起了一场打击银行劫匪的浩大行动,被称为“国民公敌”时代。调查局也正是借着一系列大案的告破,从一个小型侦探机构升级为美国司法部下属的独立部门,更名为联邦调查局(FBI)。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成为好莱坞电影创作的绝佳素材。

    当年司法部调查局(BOI)发布的通缉令,正中是“头号公敌”约翰·迪林杰(John Dillinger),下方则是著名的雌雄大盗邦妮和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

           华纳兄弟公司拍摄的第一部现代黑帮电影是1930年的《地狱之门》(The Doorway to Hell),讲述了一名黑帮首脑想退出江湖却身不由己的故事。影片因为对黑帮组织不同以往的描述而获得第4届奥斯卡(1931)最佳原创故事奖的提名。片中的男配角詹姆斯·卡格尼(James Cagney)表现出色,后被华纳兄弟捧为巨星。

    《地狱之门》(The Doorway to Hell,1930)剧照,右为詹姆斯·卡格尼(James Cagney)。 

            1931年,茂文·勒鲁瓦(Mervyn LeRoy)拍摄了《小凯萨》(Little Caesar)。电影改编自威廉·伯内特(William R. Burnett)1929年的同名畅销小说。爱德华·罗宾逊(Edward G. Robinson)饰演一个为上位不择手段的黑帮喽啰“瑞克”,虽然如愿以偿的当上龙头老大,到头来却难逃横死街头的命运。这个人物的原型是芝加哥黑帮老大山姆·卡迪内里(Sam Cardinelli),并非后世以讹传讹的阿尔·卡彭(Al Capone)。《小凯撒》的到来正值电影从无声向有声过渡的时期,因而片中保留了几块字幕提示板以帮助剧情发展;除此之外,它完全就是一部杰出的现代黑帮电影,情节紧凑、编辑严谨、表演优秀。在不长的79分钟里,导演茂文·勒鲁瓦剪掉了所有分散注意力的镜头,把焦点紧紧聚集在主人公“瑞克”身上。爱德华·罗宾逊的表演霸气十足、阴鹫无比,那永远乖张的怒容和尖刻的言语让角色变得完美,为言谈粗暴、冷酷无情的银幕反派人物树立了样板。     

           罗宾逊后来为华纳兄弟公司拍摄了许多黑帮犯罪影片,简直成了这个类型的专业户,他一生多次获得奥斯卡奖提名,可惜从未得奖。直到1973年因癌症去世后两个月,他才被奥斯卡追授终身成就奖。《小凯萨》和后世的黑帮史诗《教父》(The Godfather)虽不在一个量级上,但影片中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发迹史以及男人之间深沉复杂的情感描绘却深刻影响到后来的黑帮电影,包括《教父》。

    影片结尾瑞克被警方击毙在街头,临死前喃喃自语“仁慈的圣母啊,难道这就是瑞克的下场吗?”令观众对这个末路枭雄生出难以名状的复杂情感。这句台词后来入选美国电影学会(AFI)百年电影百大经典台词之列。《小凯萨》(Little Caesar)在2008年AFI评选出的类型片之十大黑帮片中排名第九。爱德华·罗宾逊也被收入美国电影学会选出的25位最伟大的美国电影男明星榜单。

           华纳兄弟公司接下来的黑帮电影《国民公敌》(The Public Enemy,1931),为193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帮分子的态度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快照。这部影片根据真实人物拍摄,描写了阿尔·卡彭的宿敌迪恩·奥班农(Dean O'Banion)的犯罪经历。片中的主人公汤姆·鲍尔斯(Tom Powers)是一个来自中下阶层家庭的爱尔兰年轻人,为了获得美国梦所许诺的一切:金钱、物质、社会认可,逐渐走向犯罪人生。他偷窃、抢劫、贩运私酒……无所不为,赚得钱后就去夜总会体验“上流人”的生活。与很快上位的“小凯撒”不同,汤姆一直“辛苦工作”,试图在他那个行业里获得成功——只不过这个行业碰巧涉及了谋杀和盗窃。他到头来也没能混得像阿尔·卡彭那样风光,而他的结局也是非常悲惨的——被同伙干掉后像一袋垃圾似的丢弃在他母亲家门口。影片结尾一段附加的编后记告诉观众,“汤姆·鲍尔斯的结局是每一个黑帮分子的结局。‘国民公敌’既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角色——它是一个我们全体公民迟早必须解决的问题。”

    《国民公敌》(The Public Enemy,1931)在AFI评选出的十大黑帮片中排名第八位,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说《国民公敌》是他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为我们所有人指明了方向” 。

         《国民公敌》由获得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翼》(Wings)的导演威廉·韦尔曼(William A. Wellman)执导,他以15万美元的投资,26天的拍摄周期和高达百万美元的票房回报成为好莱坞黑帮片的榜样。詹姆斯·卡格尼(James Cagney)因在片中极富爆发力的表演而成为公司当年的巨星。他饰演的汤姆蛮横暴虐,引发诸多争议。当时有很多观众对片中的暴力场面感觉不适,比如汤姆猛揍一个不愿合作的酒吧店主,告诉他“如果不交钱,把你的牙一颗一颗踢出来”;在另外一场戏里,他把一个切开的柚子砸在女友脸上的场景曾被媒体广泛批评,但华纳兄弟并没有被媒体的保守吓到,依然我行我素。因为那个著名的镜头,以后几年卡格尼去餐厅吃饭时,经常会有人献上一个柚子,而他总是欣然接受。

    《国民公敌》(The Public Enemy,1931)中那个当年引发媒体广泛争议的镜头。  

          这两部影片的成功,使华纳兄弟公司在接下来数年拍摄了更多的黑帮犯罪电影,如《打手》(The Hatchet Man,1932)、《子弹或选票》(Bullets or Ballots,1936)、《一世之雄》(Angels with Dirty Faces,1938)、《私枭血》(The Roaring Twenties,1939)等。在这些黑帮电影里,主人公大多是从社会底层爬上来的小人物,长相也算不上是传统意义上的“英俊”,但却带有平民的真实性。詹姆斯·卡格尼曾说他赋予自己角色们的主要元素就是“贫民窟风格”。

           同时期,华纳兄弟还拍摄了《X博士》(Doctor X,1932)和《神秘蜡像馆》(Mystery of the Wax Museum,1933)两部影片,属于最早的用完全彩色的特艺技术(Technicolor)制作的恐怖片。

    在影片《一世之雄》(Angels with Dirty Faces,1938)中,当年的亨弗莱·鲍嘉只能扮演詹姆斯·卡格尼的跟班。

           1932年的电影《我是逃犯》(I Am a Fugitive from a Chain Gang),改编自罗伯特·伯恩斯(Robert E·Burns)的自传。退伍军人伯恩斯被人胁迫参与了一起抢劫案,拿了不到六美元,却被警察当作黑帮分子抓起来,在狱中饱受折磨。他越狱后隐姓埋名成就了一番事业,却被妻子出卖再次入狱。这部好似现代版“悲惨世界”的影片由保罗·穆尼(Paul Muni)主演,通过完美的情节叙述以及优秀的剪辑技术而广受好评。影片把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用辛辣讽刺的手法呈现出来,对推动美国刑法中强制劳工制度的废除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影片上映后,“链钢”监狱(Chain Gang)的典狱长对华纳兄弟公司提出诉讼,认为这部电影对狱方“有错误、过于暴力的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这部影片并不属于黑帮电影,它是1940年代兴起的黑色电影的先驱。

    《我是逃犯》(I Am a Fugitive from a Chain Gang,1932)剧照,美国国会图书馆在1991年将本片列入“电影保护名单”。

          同年保罗·穆尼还主演了《疤面人》(Scarface,1932),这部电影同样是黑帮电影中的经典之作,参考了黑帮大佬阿尔·卡彭的生平。1983年阿尔·帕西诺主演的《疤面煞星》便是翻拍自本片,同样也是一部经典之作。《疤面人》在AFI评出的十大黑帮片中排名第六,《疤面煞星》排名第十。

    《疤面人》(Scarface)1932版,卡多电影公司(The Caddo Company)出品   《疤面煞星》(Scarface)1983版,环球影业公司(Universal Pictures)出品  

           华纳兄弟在拍摄黑帮片、犯罪片的时候,经常会邀请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做为指导,力求影片中塑造的探员和犯罪分子真实可信,所以他们和FBI建立起相当不错的关系。1935年7月1日联邦调查局正式挂牌,时任局长是约翰·埃德加·胡佛(John Edgar Hoover)。华纳兄弟非常凑趣地拍了一部名为《执法铁汉》(“G-Men”,1935)的电影为FBI树碑立传,拍摄之前还特意把剧本递交胡佛审阅,胡佛后来专程参加了影片的首映式。《执法铁汉》由詹姆斯·卡格尼主演,是一部同样充满暴力和混乱的电影。片中有一场冲锋枪战比以往银幕上见过的时间更长、声音更响、画面更血腥。与寻常黑帮片不同的是在本片里匪徒被打死而不是警察被射杀。《执法铁汉》上映后取得不错的票房,令胡佛心情大好,他为“G-Men”的风头盖过“T-Men”兴奋不已,甚至向罗斯福总统提议FBI自己也成立一家制片厂,专门生产警匪片。(注:G-Man通常指FBI探员,T-Man指财政部探员)

    詹姆斯·卡格尼在《执法铁汉》(“G-Men”,1935)里摇身一变,成为一名态度强硬、爱说俏皮话的联邦探员。

           华纳兄弟公司在1959年还拍过一部关于FBI的电影《联邦调查局》(The FBI Story),胡佛拥有该片的修改权,他钦定詹姆斯·斯图尔特(James Stewart)主演。这部影片的宣传色彩更加浓重,好似一部FBI的编年史。

           到了1936年,华纳兄弟公司与许多默片、歌舞片演员的合约即将到期,于是公司与一批新的演员签约,例如:詹姆斯·卡格尼、琼·布朗德尔(Joan Blondell)、爱德华·罗宾逊、华伦·威廉(Warren William)、芭芭拉·斯坦威克(Barbara stanwyck)等。其中亨弗莱·鲍嘉(Humphrey Bogart)因1936年主演的犯罪片《化石森林》(The Petrified Forest)大卖,公司和他签下长期合约,但是杰克·华纳并不认为鲍嘉有成为票房明星的资格,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他只能在爱德华·罗宾逊与詹姆斯·卡格尼的电影中出演反派配角,这让鲍嘉相当郁闷。

    亨弗莱·鲍嘉(Humphrey Bogart)在《化石森林》(The Petrified Forest,1936)中扮演绑匪,这是他演艺生涯的一次转机。

           华纳兄弟公司因为拍摄黑帮犯罪片而成为这段时期获利最多的电影公司,这些影片为好莱坞的浮华世界注入了新鲜而致命的活力。但这些影片或多或少的将黑帮分子浪漫化,对社会底层有负面描写,从而引起电影管制单位的注意。1935年起,《电影制作守则》开始严格执行,华纳兄弟公司被迫改拍历史和喜剧电影,以避免电影审查机构的刁难。

    《电影制作守则》(The Motion Picture Production Code,俗称“海斯法典”)中规定:不允许表现同情违法犯罪、或鼓励他人模仿犯罪行为,不能精确描述犯罪方法,不能塑造罪犯的英雄气概或把他的行为合理化……。该《守则》于1966年取销,被电影分级制度替代。

            由于受到《电影制作守则》的诸多限制,好莱坞在1940年代开始形成一类风格多样的黑色电影风潮。黑色电影起源于华纳兄弟公司的黑帮电影,却也深受192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和1930年代晚期弥漫于法国电影中的诗意写实主义的影响,它涉及范围很广,具有独特的风格标志,边界模糊难辨,很多犯罪片、黑帮片、伦理片、惊悚片、喜剧片等等都可以归于其内。华纳兄弟公司在1941年由约翰·休斯顿(John Huston)拍摄的悬疑片《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被认为是第一部黑色电影,它奠定了黑色电影从叙事方法到影像风格的一系列特征,也开创了黑色电影的第一个时期;主演亨弗莱·鲍嘉终于走出反派角色的阴霾,成为公司新一代巨星。而华纳兄弟公司在黑帮类型片上也没有止步,他们在1949年制作的《歼匪喋血战》(White Heat)是一部方方面面都超越大多数现代电影的黑帮犯罪片,片中的抢劫、追踪、卧底、越狱等很多情节成为后世电影的榜样。詹姆斯·卡格尼奉献了他从影以来最棒的演出,那种偏执、疯狂的人物塑造影响到后世很多演员,比如《好家伙》(Goodfellas)中的乔·派西(Joe Pesci)就带有鲜明的卡格尼风格。

    詹姆斯·卡格尼在《歼匪喋血战》(White Heat,1949年)中饰演一名有恋母情结的悍匪,影片结尾一句“成了,妈!世界之巅!”(Made it,Ma!Top of the world!)入选AFI百年电影百大经典台词之列。《歼匪喋血战》在AFI评出的十大黑帮片中排名第四。

           自1930年代发展起来的现代黑帮电影,对后世产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教父》(The Godfather,1972)、《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1984)、《好家伙》(Goodfellas,1990)、《低俗小说》(Pulp Fiction,1994),还是《赌城风云》(Casino,1995),这些影史上最好的黑帮电影都从中汲取过精华,并把这个类型的电影不断地发扬光大。

    附:美国电影学会(AFI)评选出的十大黑帮片

    1、《教父》(The Godfather,1972),派拉蒙出品   2、《好家伙》(Goodfellas,1990),华纳兄弟出品   3、《教父2》(The Godfather Part II,1974),派拉蒙出品   4、《歼匪喋血战》(White Heat,1949) ,华纳兄弟出品 5、《雌雄大盗》(Bonnie and Clyde,1967)  ,华纳兄弟出品 6、《疤面人》(Scarface,1932),卡多出品   7、《低俗小说》(Pulp Fiction,1994),米拉麦克斯出品   8、《国民公敌》(The Public Enemy,1931),华纳兄弟出品 9、《小凯萨》(Little Caesar,1931)  ,华纳兄弟出品 10、《疤面煞星》(Scarface,1983),环球出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黑帮电影缔造者:华纳兄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gst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