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译文:
归去啊,归去,我的归宿在哪里?故乡万里家难归,更何况劳碌奔波,身不由己!人生百年已过半,剩下的日子也不多。蹉跎黄州岁月,四年两闰虚过。膝下孩子,会说楚语,会唱吴歌。何以依恋如许多?山中好友携酒相送,都来劝我留下。
面对友人一片冰心,我还有什么可说!人生到底为什么,辗转奔波如穿梭?唯盼他年闲暇,坐看秋风洛水荡清波。别了,堂前亲种的细柳,请父老,莫剪柔柯。致语再三,晴时替我晾晒渔蓑。
分析鉴赏:
苏轼在元丰二年来到黄州,元丰七年移至汝州。
在黄州居住了4年多,临别前写《满庭芳》给黄州父老,以及从江东到此告别的李仲览。李仲览,名翔,字仲览,他仰慕苏轼。苏轼居黄州时,常常来拜访,并作怀坡阁,以寓思慕之情。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
”此词开头写得悲凉,无奈。
首句即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脱掉官服,挂起官印,离开官场,归隐田园,这是归隐之志实现后的欢愉。可苏轼,也说想归去,但归去哪里呢?无处可归。这句话充满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厌倦之后却无可归去的尴尬、无奈与惆怅。
量移汝州,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先前的罪名并未消除,官职并未晋升,处境并未改变,所以他没有选择的自由。他不能自由的归去家乡。苏轼家在四川眉山,家在千里之外的岷山峨眉借指家乡,路途遥远,艰险重重,重要的是他不能想去哪就想去哪。成年人的生活,由不得任性。他有匡扶天下的责任,有救济苍生的理想,这些都还没有完成,他不能离开。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人生过半,年华易逝。往日不可谏,来者亦不可追。人在官场,身不由己。苏轼虽才华过人,但是却仕途多舛,先后离京去过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惠州、儋州等地任职,一生三迁又三贬,三次离乡,六丧亲人,六朝皇家,最终卒于常州,葬于汝州。大半生,都在地方做官,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由于政治上风云变动,他不断的西来东去,南北迁徙,尝遍了人生的苦味,尽管一生磊落,不盲目,不随从,坚定自己的原则,仍然摆脱不了“自以心为形役”的现实。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空老大的感慨。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这一句笔锋一转,写到了黄州,人情的温暖,楚语吴歌,铿然在耳,鸡豚社酒,宛然在目。在黄州居住了四年多,经过了两个闰年,孩子不仅会讲家乡话,而且吴语楚歌悉数都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这两句诗,不仅从时间跨度上,而且从空间跨度上写出了苏轼宦海沉浮,羁旅异乡,像木梗浮萍一样,漂泊不定孤苦无依的情形。
好在苏轼天生乐观,朋友遍天下,山中的老友杀了鸡,杀了猪,带着美酒佳肴劝慰他,祝福他,为他祈祷,为他践行。苏轼在悲凉中看到亮光,冷漠中感受温暖,让苏轼在欲归未归,欲去还留的矛盾中,流露出对黄州父老的不舍之情。但是移汝是君命,不能不去,在这即将离别的时刻,还有什么要说的呢?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人生有什么事,值得人如梭般的来往忙碌,疲于奔命呢?在这问话中我们能感受到苏轼内心的迷茫、痛苦、思索、反省。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一个忠君爱国的臣子,却因文字获罪,几经生死,颠沛流离。这一问,是苏轼对命运不公的呐喊,对人生无常的质疑,是对无法掌控命运的感慨。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瞭望自己即将到达之地,等闲下来,一定要悠闲自在地欣赏秋风中,洛水清波荡漾的景色,随缘自适,豁达乐观。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故乡吴郡的菰莱,莼羹、鲈鱼脍,便弃官而归。苏轼在此也表示退隐还乡之志。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欲归无处归,欲归不能归。诗人只好将希望寄托于未来,希望黄州父老好好爱护堂前的细柳,不要剪掉他柔嫩的枝条,希望李翔能传话江南父老,在有空的时候呢,晒晒他曾经用过的渔蓑。这些地方,虽然不是故乡,但却是他生命流逝的地方,或许有朝一日,他将会回到这里,回到大自然,回到有着淳朴父老居住的地方,或许这便是他心灵的归栖之地。
这些表达了作者遥望未来,随缘自适的坦然与豁达。苏轼对他的苦难能够放达,超脱,对黄州的父老、朋友,对他经过的地方,所有来往的人物都心怀感激,念念不忘。他把他的悲慨和他的旷达结合在一起,浑然天成。
东坡到黄州,是以待罪之身,过着被羁管的囚徒生活,但黄州4年,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他在这里挣扎,突围,重生,获得了友情,创作了词赋,更是澄明了心灵,豁达了胸襟,丰富了人生体验。即将离别黄州之际,自然是百感交集,有对黄州父老的不舍,有对宦途沉浮的厌倦,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对未来设想的期许,情谊深厚,蕴藉悠长。
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论曰:“居士词岂无去国怀乡之感,殊觉哀而不伤。”正宜于概括这首词的情感特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