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书中的人间炼狱离我们有多远?

书中的人间炼狱离我们有多远?

作者: 雨过三秋Jane | 来源:发表于2018-03-19 23:19 被阅读37次

有的时候觉得这个世界是明亮柔和的,但有的时候又觉得,似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人间炼狱。

最近看了很多批判现实主义的、充满讽刺意味的文学作品。在严歌苓的一篇文章里看到她谈论卡夫卡的《变形记》,她说小的时候用中文看还没觉得有什么深刻的意义,但是等她长大以后又去看了一遍英文版的《The Metamorphosis》,她就被震撼了。

于是这两天我也去找来了英文版的《The Metamorphosis》,突然就看到了故事黑暗和深刻的那一面,也可能是以前就是当故事看看,所以带着有目的的追问去看文学作品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觉得描写阴暗面的文学作品很多,所以找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纵向的跟大家聊聊这些文学作品的几种类型。

1     人心不可直视式 ——《变形记》

原来只是看过中文版的《变形记》,直到这两天一口气把英文版看完,才发现我真的小觑了它。英文版的用词、句式更加精确,比中文版更容易把情感带入进去。

我截了用词很精彩的一段。在格里高尔的父亲拿苹果砸他之后,格里高尔的惊恐、家里气氛的剑拔弩张、母亲和妹妹的慌乱,这一段都渲染的特别棒,读起来比中文要连贯很多。

接下来到内容本身,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一个本本分分的小员工,他努力工作就是为了让全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一天早上起来,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于是他没有办法去工作,他的家庭也就失去了所有的经济来源,因此他的家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我觉得卡夫卡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虽然故事很荒诞,但是细节却无限真实。这里面甲虫其实隐喻了一部分群体——活动不便,没有工作能力,需要人照顾的人。在这个范围的人很多,比如说病人、老人。

所以当我们把隐喻的部分还原成现实,再把故事中格里高尔家人的反应延续到现实,让人感到不寒而栗。不是因为她的家人行为有多么的无情(但事实上的确很无情),而是因为在各大新闻,甚至是我们的身边,我们都能找到类似的行为。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久病床前无孝子”。总有一天,他们有无法做出任何贡献和价值的时候(其实这样衡量是不对的,他们的存在其实就是一种贡献和价值),很多人的自私和冷漠就暴露出来,更有甚者,对老人恶语相向、拳打脚踢,话中有话地暗示他们不如自行了断,给儿女省些时间和金钱。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到了最后只剩下了埋怨和算计,早就没有本应存在的那份感情。

除此之外,网上还有很多新闻——名校的高材生说:“我父母什么好的条件都没能给我提供,他们配不上我这样优秀的儿子。” 这样的人和格里高尔不知感恩的亲人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还有新闻报道父母用极端的手段惩罚自己的孩子,只因为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达到理想的成绩。这些新闻把人性中不可直视的东西暴露的非常充分,不禁让人质疑爱的本质。

无论是对子女还是对父母,是因为爱所以爱你的全部?还是因为爱你的优点,所以勉强包容了你的缺点?如果是后者,那么如果父母根本就没有好的机会提供给子女,或者是儿女根本就没有荣耀父母,那么爱还在吗?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但是我们对彼此都尽了最大努力,这难道还不够吗?爱是永远无法通过天平衡量和计算的。


2    堕落突变式——《罗生门》  

芥川龙之介是一位我非常欣赏的日本作家,因为他总是能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就构造出深刻的图景。像《罗生门》这篇短篇小说,只有3000字,但是留给人的遐想远远不止于此。

简而言之,这个故事描述的是在罗生门这个横尸满地的地方,一个正直善良的武士一下子唤起了心中的恶念,变成了一个粗鲁、不讲道理的强盗。

这个故事之所以给人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就是因为语言之简单,转变之突然。才让人觉得是不是再善良的人心中也有不易察觉的那么一丝恶念?不然怎么能转变的如此迅速。

阴暗的故事往往有同一个逻辑和效果——让人们轻易相信了这世间所有的“恶”,但同时还让人们对“善”不敢去相信。


3    自我毁灭式——《人间失格》  


《人间失格》这本书可以说是太宰治的自传。这本书描写主角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提出身为人最真切的痛苦问题。

之前看到过这本书的摘要——

“胆小鬼甚至会惧怕幸福,碰到棉花也会受伤。”

“人间失格,甚至丧失了做人的资格。”

当时我还觉得夸张,但仅仅看了几页,发现文中所写的话我们多多少少都有思考过。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因为有时真实的是不讨巧的。难道我们没有过吗?我不禁开始质疑自己:“我难道也已经丧失了做人的资格吗?”

后来我发现,太宰治伟大在他的勇敢,敢于自我毁灭,他自始至终抱有最纯粹的善良,最深刻的自省,以及最为懦弱的坚持。

细思极恐的地方就在于,他明明和我们想的都一样,那我们也应该没有做人的资格吧。我们却并不痛苦,恐怕是因为没有深刻的自省,不敢深刻的自省。

4    潜移默化扼杀式——《金锁记》《风筝》  

我发现这种类型在中国的文学中占比是最高的,我思考了一下原因,恐怕是因为中国有长久的封建君主制度,又经历了半殖民的压迫,文革等重大的历史事件。

拥有这样压抑而令人窒息的时代背景,往往容易出现潜移默化的扼杀,因为那是一个时代的痛楚和迷惘,人们集体无意识的把错误的当成对的,这才是让人最恐惧的。

在《金锁记》中,核心人物只有曹七巧。张爱玲写了她是如何由一个泼辣的市井女孩变成了一个深闺怨妇,如何从单纯无知走向了恶毒怨恨,如何一步步地毁了自己的人生接着毁了自己儿女的人生。

鲁迅有一篇文章《风筝》其实想想更加可怕。

鲁迅在他弟弟小的时候不让他玩风筝,长大了觉得那样不对,于是给弟弟道歉。但是原文是这样描写的:

 “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鲁迅的弟弟把一件错误的事情融进了骨子里,以致于他都觉得那是对的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他会把这样的观点传给下一代,再下一代。这只是个人层面。如果整个国家都陷入这样的状态呢?国家一定会在愚昧无知的状态下走向灭亡。

我从不否认这世界上的确有很多黑暗面的存在。

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光明面的存在。

相关文章

  • 书中的人间炼狱离我们有多远?

    有的时候觉得这个世界是明亮柔和的,但有的时候又觉得,似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人间炼狱。 最近看了很多批判现实主义的、...

  • 我们离牛人有多远

    据说乔布斯年轻的时候,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九点半前就把一天工作做完了。他说: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而自信则是从自律...

  • 我们离学生有多远?

    有句话说的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我们教师天天站在学生面前却不知道自己离学...

  • 我们离快乐有多远

    我今天看到了这样一个说法:生活从来都是不易的,如果你在某个时间段内觉得生活很轻松容易,那一定是有别的人承担了你的那...

  • 我们离服务有多远

    在公司定做了一排书柜和一张书桌。产品质量和外观和预期一样,也十分满意。 但如果从顾客的角度来讲,我感到我们在迈向服...

  • 我们离孩子有多远?

    那天我和睿看完电影在江南小吃吃东西,吃吃喝喝之间来了一对母子。进来后就旁若无人,吵吵闹闹。孩子一直嚷嚷着要吃...

  • 我们离死亡有多远

    今天早上看到各大头条爆出男演员乔任梁在自家别墅死亡的消息,不是他杀。据了解极大可能是抑郁症导致的自残致死。影视圈很...

  • 我们离超人有多远?

    2020-06-20,葛叔带我们一起学习孙瑜老师的《脑机接口》课。 原来以为,人离超人,只有一条外穿内裤的距离;孙...

  • 我们离钱有多远?

    最近在另一半财商思维的熏陶下,听到了很多富人的案例。每次听完他的分享,我都感到吃惊。一次次地突破了我的思维极限,原...

  • 我们离教育有多远?

    韩愈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也就是说,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中的人间炼狱离我们有多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gvm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