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
《人·地·城》读书笔记 | 泥土腥咸苦涩,一如人生

《人·地·城》读书笔记 | 泥土腥咸苦涩,一如人生

作者: 爱读书的断断 | 来源:发表于2019-06-17 20:01 被阅读0次

    泥土腥咸苦涩,一如人生,我喜欢这本书的“土”气。

    一、阅读介绍

  1. 书籍名称:《人·地·城》

  2. 作者介绍:徐远 签名:学术,一生的远行

  3.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

  4. 购买时间:2018年3月1日

  5. 阅读时间:2019年6月7日

  6. 阅读标签:私人阅读、中国农村、城市化、经济体制研究

  7. 笔记时间:2019年6月7日-15日

  8. 笔记背景音:《猫和老鼠》

  9. 阅读背景:

  10. 2018年3月,买《人·地·城》这本书是因为当时的我刚好大四,正在河南某不知名城市的房地产公司实习。在实习之前,我根本对房地产毫无了解。面试前恶补了香帅的北大经济学课里面关于房地产的内容,还算有用,但是对于工作心里还是很没底儿。

    我大学的专业是农林经济管理,我报考农业类学校是因为中二学生的理想主义,一位来自农村的学子想要改变些什么。选择农林经济管理是因为这个专业的代码是:01。

    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工作的本质,了解房地产的来龙去脉,买了这本书。买来之后,还跟一位哥炫耀了下,他说你现在刚接触工作,最好还是先读读怎么待物接人吧,理解工作更深层次的逻辑在你站稳脚跟之后再来也不迟。

    这话我倒是听进去了,结果就是:emmm,我去借朋友的《人性的弱点》翻了翻,当然也没看完。这本书买来了一年也没读几页。最近公司出现了些问题,不是我能理解和左右的,刚好又碰上端午节,就花了两个下午啃完了。

    读这本书有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收获。

    这本书是因为我想了解城市房地产才买的。读了第一篇发现这竟然串烧了我最喜欢的历史、读了第二篇发现作者写的城市印象是随笔啊、迫不及待地读到第三、四、五篇竟然像是重温了大学学的《农业经济学》。

    这本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大学时候学的《发展经济学》、《世界农业经济学》等所学内容虽然大多都还给老师了,这里不止重温了,还有些颠覆性观点使我增进了对一些问题的理解。

    泥土腥咸苦涩,一如人生,我喜欢这本书的“土”气。

    以上是背景介绍,正文在下面:

    懒人目录:

  11. 城市就是带磁性的大容器

  12. 一以贯之的城乡二元对立

  13. 不存在的“劳动力剩余”

  14. 刘易斯、舒尔茨和张培刚

  15. “我为什么不怀念故乡?”

  16. 壹 | 城市的起源

    新旧石器时代之间最本质的区别不是石器的光滑程度。在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是尖锐的,而是新石器时代则多为“容器”。

    旧石器像是矛、刀、斧,都是向外用力,用于砍、戳、挖等动作;而新石器像是瓶、罐、桶、钵等,用于盛放多余的食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也是一个容器,并且慢慢发展为磁体,不断吸人进去。

    贰 | 一以贯之的城乡二元

    城市和乡村一开始不是绝对对立的。乡村的人和资源流入城市,城市不断扩张吞下并消化附近的乡村。

    然而,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增强了城乡的对立。户籍制度让在城市务工的乡村人有很多后顾之忧,最重要的就是:就业、养老、子女求学、就医等。

    土地制度则是让城市出现“城中村”,让乡村的土地无人守护。

    在徐远老师看来,十八亿亩耕地的红线像是唐僧肉,而问题是没有谁是孙悟空,能够保护着土地红线。

    在这种环境之下,城乡对立一以贯之,以地养老更是一厢情愿。

    各路妖魔鬼怪在土地上出没,名正言顺或是偷偷摸摸地咬一口土地,化为金钱。

    叁 | 不存在的“劳动力剩余”

    关于乡村我们有时候最关注的是耕地红线能守住吗?粮食安全能保障吗?

    在这本书里,徐远老师给出了两个最有力量的回答:

  17. 现实问题不是缺少耕地,而是如何利用耕地的问题。

  18. 粮食问题不在数量,在于质量安全问题、粮食分配机制。

  19. 刘易斯发明了“剩余劳动力”这个词,直观描述了落后国家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

    在中国正是这些“剩余”的人,推动了改革。表面上看农村有很多人好像无所事事,在舒尔茨看来,其实是农村没有“剩余劳动力”。

    是组织结构的变化、农业效率的提升,导致了技术进步的发生,很多劳动力慢慢变得“剩余”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地工业化、“农民工”,我们总是被一串串鲜艳的花朵和果实吸引,却很少关注深埋地下的根茎。

    相信你也跟我一样,不喜欢“农民工”这个词。这个词汇记载了这个国家半个世纪一来的政策沿革,付出代价的首当其冲的就是农民。

    而付出代价的绝对不仅仅是农民,是这个国家。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的人均收入仍不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10,就是明证。

    读关于这本书第六篇的内容,我会很容易地激动起来,出身农家的我太了解农民的可爱、农作的辛苦和收获的微薄。

    肆 | 刘易斯、舒尔茨和张培刚

    大师们的分歧,集中表现再对“剩余劳动力”这个问题的判断上。相较而言,刘易斯的理论其实是一个静态的工业化理论,而舒尔茨的理论则是一个动态的工农业协调发展理论。

    这一篇的内容让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大学时候《发展经济学》的课堂现场,阶梯教室、最里面的讲台上一位好像英国绅士的老师在娓娓而谈。

    早在1945年,张培刚就在哈佛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和舒尔茨高度一致的一整套发展理论,比舒尔茨早了大约十年。

    问题在于,我们都知道“刘易斯拐点”、“剩余劳动力”理论,很少了解舒尔茨关于“剩余劳动力”的批评与检验、张培刚对于“农业与工业化”的深刻洞见。

    伍 | “我为什么不怀念故乡?”

    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每年只有暑假和寒假会回家。有一年寒假我先去了表哥家又回的家。

    表哥家在郑州,和表嫂下去逛,在他家小区的一公里以内,不止有:饭店、超市、水果店、服装店、药店等等;甚至有大型医院、墓地出售中介、卫生所等等。

    我在心里默默感叹:从生到死一条街就够了。

    临近春节我就回家了。大年初二一大早有亲戚来我家,按照家乡习俗,年前我家就做好了甜碗、咸碗、包子、团子、炸鱼、炖鸡等等,但是少了凉菜,需要我去买。

    我骑着小电车,向南跑了三四里到了镇上,只在超市买了一些榨菜,其他店根本没有开门的意思,超市里也没有凉菜;又向北跑了二三里到了另一村的小卖铺,也是一样的结果。

    寒风呼啸,我吸溜着鼻涕,哆哆嗦嗦地回家去了。

    我对故乡的回忆有时候是美好的、自带滤镜的,而辛苦的记忆则是有切肤之痛的。在农作的时候,一说干什么不是一种仪式,一会就完事了,而是至少持续两三天的状态。

    爸爸为了增加收入在麦子的行间种了菠菜,也就没打除草剂,大年初一我们全家出动去铲草,就是拿着铲子在嘎嘎结实、霜雪未融的地里铲草。

    一年中秋节在白菜地里浇水,直到月亮在东面挂了老高了,我们还是在地里下水老鼠(就是水泵)。

    我小学四年级夏天,背着药筒给花椰菜苗子打水,那是炎夏,一开始药筒特满的时候我实在背不动,就从肩上摘下来放在地上打,超出药筒杆子范围之后,再挪挪地儿继续打;那年秋天第一次给白菜打杀虫药,药水不仅要正面打,白菜叶子的背面也需要,只记得当时应该打了自己一脸杀虫剂。

    前几年的时候,给地浇水每次都是一个大工程。有次给麦子浇水,我负责一块地的水管铺设、接口的工作,地离水井好几百米,一根水管肯定没办法一下子到地头,需要至少五六根水管接着,先是一盘盘拉开,然后在接口处,将出水的那根管的末尾一米多长的宽折起来,塞进入水管,空隙处用杂草或麦秸填充一下。每个都需要这样,转弯处需要注意顺着水管加大弧度,不然的话,水管会被憋开。

    浇水之后,我“疯”了。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水管在中间开了五六次。水管一开,我家的地就没了水,我需要马上跑去水井那里,关了水老鼠,然后看看是哪里断了再接上,然后再跑去开水老鼠,再跑去地里看看是否正常。这五六次气得我把鞋也甩丢了,水管也在别人家的麦地的行垄之间,熟地很软,水管漏水的地方很多,稍微一脚就踏到了膝盖处,就这么一步一拔地走过去。想再想想又心酸又好笑,当时却只觉得好气好气。

    我在上了大学之后,爸妈就很少喊我一起去干农活了。父母,还有和父母一样的人,比我辛苦千万倍。

    妈妈生于1958年,她11岁的时候就参加生产队,扛河泥。

    我其实并不怎么怀念故乡,但是我珍惜故乡的人,希望他们能够变得更加富裕、幸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地·城》读书笔记 | 泥土腥咸苦涩,一如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gwz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