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释义】道虚空不可见,但是使用起来却是没有止境的,它是那样的渊深啊,好像是万物的本原。道收敛锐气,排除纷杂,涵蓄光芒,混同尘垢。道深沉幽邃,似有似无。我不知道它是如何产生的,它好像在万物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注解】本章指出了道的本体的特征和起用。老子认为道是空虚不可测的,在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肯定了道德不可琢磨的特性,同时也主指出了道是万物的本源,它的存在先于一切它的概念涵盖着世界的起源和终极。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冲”说文解字解释为“河水激刷泥沙形成的平地”,引申为空虚之意。老子认为“道”深沉幽邃,若有若无却又无处不在,孕育化生了万物,万物周而复始最终又回归于道。关于道的“无状之状”,老子在多章都有论述,如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虽然是空虚不可见的,但它其化生万物,支配者万物,万物都遵循它的规律,其中蕴藏的智慧也是无穷无尽的。如何理解“虚而用之不尽”呢?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天和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量便愈多,生生不息,无穷无尽);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提供了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老子认为正因为事物存在空的、虚的部分才有了真正的用途,比如风箱,中间是虚的,但只要鼓动它,就有用之不完的风吹出来;比如房屋,如果没有中间空的部分,或者期间堆满了物品,对他人来说是没有用的,因为屋里面是空的,房屋才有利用价值,而且有无限多的可能性。作为个人来说,如果内心是谦虚、清静的,不为世俗经验和琐事所所禁锢,就处在了“静能生慧”的状态。《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因道教信徒可以遵照其中的指引修行,“虚其心”就是其中之一,禅坐之时,便需要关闭外在的感官,使心灵虚空不生杂念。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描述了道的基本特征。锐,锐气、锋芒,引申为各种自以为是的行为和轻薄浮躁的情绪;纷,纷繁、纷争,引申为各种争夺、争抢;光,事物的光辉、光芒,引申为各自特征;尘,尘埃、灰尘,引申为各种事物表现出来的不好的、不利的一面。老子认为道谦卑处下,包容不争,锋芒被消磨却自身无损;繁杂解除却毫不费神,在道的作用和指引下,万物各归其类,自身自灭而又相互成就、相互制约,生生不息,周流不止;道又是包容不争,与它物之光相调和却不染污它的形体;混同于世间尘垢却不玷污它的本质。司马光《道德正真经论》“锋角猛露,道所恶也;事为烦乱,道所鄙也;辉华显赫,道所贱也;污辱卑下,道所贵也 ”。
道的这些特性,警示世人做人应虚怀若谷、收敛锋芒、顺应外部环境,包容不争,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锋芒外露之人难免招人嫉妒,正所谓“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有道之人,具有大智慧,原先那种不可一世的锐气及浮躁情绪被挫消了,代之以不露锋芒、深沉内敛,厚积薄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大多被名利所累,物欲所惑,得道之人排除了一切与我无益的纷乱、纷争,不为名利所累,不为世俗所扰,内心充盈而满足;屏弃张扬外显、争强好胜的心态,包容世间万物并与之和平相处,又能保持自身心灵宁静不受到外界的打扰,放下分别心,喜悦随着来。
人们常说“活着即是修行”,为什么呢?难道我们日常生活的吃饭、睡觉、走路甚至抽烟、喝酒、赌博和吸毒都是修行吗?笔者认为非也,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人的个体意识的发展规律和修行的过程是一致的。只不过有些人觉悟的早一些,有些人至死依然没有走到这条路的终点。人的生命早期处于无我的状态,这个阶段的人没有自我意识,也没有主张自我意识的能力,与母一体,给吃就吃,困了就睡,甚至连自己的大小便都无办法控制;尔后逐渐发展出了自我意识,你和我之间的意识界限越来越明显,会逐渐萌发并极力想维护自己的主张。处在这一阶段的人往往没有什么底气还气势汹汹,表面上装得很凶狠、很强大,其实内心里很软弱、很空虚、缺少安全感;随着自我的意识越来越强,就发展成了我执,容易在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会极力的去维护自身的权利和主张,有比较强烈的分辨心和争论心,这一阶段的人争强好胜、锋芒外露,凡事必争对错且爱更分明,所谓“眼里揉不得一颗沙子”,特别是有些才华之人往往更是如此,往往表现的盛气凌人、恃才傲物;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阅历的积淀,慢慢的开始破除我执,变得越来越谦和、包容,容易接受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越来越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处在这一阶段的人已经争强好胜了,但是依然有冲动的可能;修炼到最高的阶段,真正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锐气全无,再无任何炫耀之心,也无丝毫冲动之情,通达、随和、谦卑、低下、包容,可以做到放下分别心,突破二元对立平等地看待万事万物,又不让外界干扰到自身的本性,最后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也就达到了老子所说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要承认事物的发展是存在客观规律的,而后去摸索发展这个规律,并去尊重它、顺应它、因势利导,而这个规律就是老子口中的“道”。自古以来对《道德经》的解读可谓之汗牛充栋,有些看到了治国理政之道,有些为人处事之法,有些人看到了修身养性之术,由此造成一些解读大相径庭,但其中少有对错之分,只因每个人的立场和角度不同,“包罗万象”正是经典的魅力所在。
“湛兮似或存”,湛,深沉、幽隐,指道隐而不显。“似或存”指似幻而实真,似无而实存。老子指出尽管人们无法直接地感知“道”,但它确实真实存在的,而且无处不在,作用非常大,所以说若有若无。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虽然是永存的,最终也没法为它命名,然而也不能说它不存在,是它创造了天地,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了。王弼《道德经注》“地守其形,德不能过其载;天慊其象,德不能过其覆。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地有它的固定形态,地的能力和品质不可能超过它的形体所能承载的;天有它的广阔形象,天的能力和品质不会超过它的形象所能包括的。天地被它们的形体局限而达不到的,不正是天帝的始祖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