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好,寒假!》读后感一:从迷茫走向清晰

《你好,寒假!》读后感一:从迷茫走向清晰

作者: 桐言桐语_ac9f | 来源:发表于2019-02-13 02:52 被阅读0次

    寒假已过大半,《你好,寒假!》这本书已经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此时合上书目回想里面的内容已漏了大半,原因在与自己没有做到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记录。这样的阅读顶多算是浏览,知道书中的内容是从导言开始到最后一章都有先后顺序安排的,这是一个事物发展的认知规律,成为一个整体不可割裂。其实,我对自己第一遍读也没报有任何希望,不可能洋洋洒洒写出非常深刻的书评或是有独到见解的感悟。我深知自己的水平,没有深度地阅读,若是走马观花,只能了解大概,根本讲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所以现在的我,还是处于迷茫状态,包括自己对“你好,寒假!”这个活动所把握的方向及主题。本以熄灯入睡,但内心的焦灼,看着身边的同仁,每天一篇的阅读感悟,让我辗转反侧。纵观自己的阅读能力,横看他人的阅读成果,如果再不提笔,再不思考,终将被这股洪流所淹没。为了尽早驱走内心的焦躁,为了让自己所做的活动尽早明晰,我再次翻开《你好,寒假!》,进行了第二次地深入阅读,希望能从书中找出一些理论支撑来践行我们的活动。今晚,我再次阅读了导言和一、二章,整理了之前阅读重点,将前后有关联的地方再认认真真地研读了一遍,并结合自己这个寒假到目前为止所做的活动实践,思绪似乎慢慢清晰起来了,主线也明朗了,方向也明确了。

1、 读一篇质朴导言,悟一份真诚邀约

    我是第一批武义精英班班主任成员之一,非常荣幸能和如此高规格的教育学博士、大学教授进行零距离地接触,但由于自己缺乏自信,也深知能力不足,每次培训、讲座我都成为一名“最忠实的听众”,无法将自己所想所思化为语言、行动去表达,所以,每次都是硬生生地错过绝佳机会。我们校长经常鼓励我们,机会稍纵即逝,你不抓住机会,不去尝试,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强。趁现在还年轻,趁你还有拼劲,一定要去试一试。的确,身边巩淑青老师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所以,默默告诉自己:别告诉自己不行,别怕摔跟头,勇敢迈出第一步!

    再读这篇质朴的导言,你会发现很多熟悉的词(寒假生活、学期初生活、学生发展、学校生活变革、家校合作、社区资源、新基础教育)、熟悉的名(李家成教授、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顾惠芬、武义、程露、蓝美琴)、熟悉的事(2017“你好,寒假!”研究),他们活生生的告诉你教育研究需要你真情投入,项目创生需要志同道合。那么,“你好,寒假!”项目研究到底是一场怎样的教育变革研究呢?在这篇序言中非常精准地做出了解释。“寒假生活研究绝不仅仅是布置一项不一样的作业,而是重建对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的理解,重建学生、家长、教师的交往关系,重建另一种形态与方式的生活与教育。”所以,在重建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时,我们教师要借助网络平台,带动学生、家长多方参与;要借助多力驱动开展丰富多彩、创意无限并富有生命意蕴的寒假生活;更要在开学前全力以赴,推动实现学期初生活的更新与发展。“这一切,不是传统的教学研究,不是原有的班主任工作研究,而是在一个一直存在但却长久被忽视的寒假与学期初,建设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变革领域。”所以,“你好,寒假!”项目研究是真正的实现了教育变革的研究,为此觉得自己能加入这个团体很是荣幸。

    “何其幸运!我们真的遇到了志同道合者!我们真的实现了这次教育变革研究!我们也真的与学生、家长、教师和校长们一起创生了新的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形态与方式。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加关注每一个生命的成长,更加聚焦每一个参与主体的情感投入。当教育面向未来,当孩子面向未来,我们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去探索孩子的无限可能。“你好!寒假”项目,让我们在相遇和对话中汇聚情感的交流,颠覆传统的思维,碰撞思想的火花,激荡智慧的力量,凝练文化的传承。”愿此次研究之旅能为自己的教育研究打开一方天地!

2、 教育空隙,一个教育研究的源头活水

  何为教育空隙?书中这段文字准确地描述出我们教育中存在的空隙:

  “就与学校教育的差异而言,寒假往往意味着学生处在无指导的自由、无教师直接介入的自主、无学生群体生活的自立状态。”

  “寒假不仅在时间意义上处于两个正式的学期之间,而且在教育意义上是学校教育工作者没有自觉并高质量加以影响的领域——自然,这不是要回到正式的学校教育形式之中,而是在教育价值实现与教育质量提升的意义上,在终身教育背景下所作出的判断。”

  “于是,学生的寒假生活成为教育的“空隙”!在其中,较少有专业性的教育工作者的自觉影响,较少出现教师、家长、学生间的真实互动,较难发生有着教育意识的教育过程。这不仅仅是在正式的学校教育中出现的“断裂”,更是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缺乏教育介入而出现的终身教育意义上的“空白”。”所以,不仅是寒假,还有我们的暑假、小长假、周末,“这样的教育“空隙”如果缺乏研究,一直处于“黑暗”之中,则有悖于教育的宗旨,更浪费“教育研究”的光明之力。”然而,作为一名乡村班主任,作为一名乡村孩子和外来务工孩子相结合的班主任,在教育资源不够丰富,教育平台不够宽广的情况下,更有义务和责任让他们在教育“空隙”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

    当我看到书中列举的来自黑龙江、来自广东深圳、来自全国各地教师的调研反馈和总结材料时,我不禁汗颜,原来自己这么多年的教学生涯,每个假期所布置的作业都叫无意义。而现在才幡然醒悟。说真的,之前假期里布置的作业我从来没有一次是认认真真批改过,最多翻看一下,而评定学生作业质量的好坏全按学生书写端正与否,完全背离假期作业的真正意义。回想自己的小学,似乎也是这么过来的。放假了,先玩个痛快,快到假期结束时再来疯狂赶写作业,同时也深知老师不会认真批改,所以在做作业时完全处在应付状态。这样的假期模式似乎存在了几十年,虽说现在也有所改变,加入了一些德育作业,少先队活动等,但都不能真正驱赶这教育空隙中的“黑暗”。所以,“你好,寒假!”这一研究项目就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而且,在当前复杂而快速地社会变迁中,在具体而多元的教育实践中,在教育理论无法解释、无法影响教育实践变革处,有着太多的教育问题需要回答。身处于教育之中的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敏感与投入,参与到教育研究之中。

    “教育研究的对象何处寻?诚然,研究者可以借鉴西方的研究主题、思路和成果,可以做验证性的中国研究,但中国的教育研究者更需要关注中国本土的教育问题,关注具有中国性的教育存在。同样是暑假和寒假,中国学生家长与教师的参与方式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甚至中国大陆的状态与台湾地区也有较明显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扎根在中国文化与社会情境中的研究,是体现中国个性的研究,是创生具有世界贡献的中国研究成果的研究。这就引导着我们扎根在中国教育生活之中,寻找教育的选题,确立教育研究的方向。”读到这里,让我看到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域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差异,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照抄。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个体都是一样,我们都要用学生身心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去寻找我们真正有意义的教育选题。然而反思自己此次“你好,寒假!”活动策划,有一条明确的主线,从学科知识的灌输,到前期的调查,活动方案的形成,然后到学生的组队讨论,最后活动项目的出炉,看似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但到了假期中真正实施起来却出现很多问题。原因在于自己没有看到学生差异,家长差异。很多时候,我所发出去的温馨提示,倡议,方法指导,都石沉大海,没人回应。全班41人,而到目前为止,这个寒假仍有6位家长没有在班级群里分享过孩子假期里的生活。我想这是我接下去要重点攻破家长的意愿配合,设置一些真正属于他们孩子能胜任的活动。

    在《教育研究过程回归基于复杂性的方法论》,首先映入眼帘的一个词是“教育敏感”,文中例举了常州市龙虎塘实验小学以及上海市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放寒假回家想过年这一活动主题两个事例来证实活动发起的有效性这提示我们,“真正的研究源于教育敏感:发现问题、发现研究资源、发现研究空间,同时预期其研究结果,透析其研究价值。当教育敏感转化为一群人的共识时,一个合作性的教育研究项目也就诞生了。自然,这样的研究不排斥个体式的投入,但对于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更值得以群体的力量开展研究。”正是需要这样的教育敏感,需要教育研究者非常熟悉教育实践,需要以专业的态度与能力,促成教育发现的分享,促成研究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才能推动具体的研究实践。而作为一个乡村班主任,一定要对学生、家长以及乡村资源有着教育敏感。在本次“你好,寒假!”研究活动中,我们结合少先队“嘤鸣携手”活动,开展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队活动。当主题告知学生后,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涨,立马自行组队建群,要做饼干送给环卫工人,但殊不知,那时已接近年关,很多环卫工人已经放假回来家了,一时没有了感恩的对象,活动又搁浅了,群内又寂静一片。我想,如果让家长主动来和我商讨活动方案,我可能要等很久,毕竟年关,大伙儿都很忙。于是,我主动联系了平时最配合的吴黄一妈妈,她相对其他家长时间上也稍微充裕些。当我联系她并说明了自己的想法时,她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承担了此次养老院送温暖活动的负责人。之后,吴黄一和她妈妈撰写方案、召集队员家长参加、购买食材、准备节目等一系列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着。整个活动组织有序、考虑周全,为我们“你好,寒假!”活动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

3、 领悟一份独特的寒假意蕴,探索一条绝美的变革路径

    在上一章节中,对传统寒假生活特征做了一些表述,而在此章第一节《寒假的意蕴》中队传统寒假生活特征做了更深刻地剖析。从来自陕西西安、上海市闵行区以及深圳三位老师表述调研中看出,目前寒假生活的基本形态:由于寒假作业的布置自上而下,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真实需求,内容相对单调、形式相对单一;教师和家长缺乏对寒假生活的指导和规划,学生自由、无序地穿梭于作业、补习班、走亲戚、玩之间;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开始的学校教育生活是割裂的,没有充分挖掘、整合和发挥广阔的学生寒假生活的教育资源和价值。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让教育者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寒假的意蕴。在此,“终身教育”一词再次被提及,让我们看到了“你好,寒假!”项目研究不仅是建立在对一线实践的大量调研之上,还建立在对人的终身发展的大教育格局之上。保尔.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就根据“人的发展”特点指出:终身应贯穿于人的一生,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叶澜教授也评价说:终身教育是一个关于“人生”时空全覆盖的教育概念。以“人生”作为思考教育的主轴,把“教育”从相对集中于一个时段、有限空间、以体制内学龄期教育为主,加上可能有的零星而非系统的、非主流的非全体人必须参加的成人教育活动的现状,转换为覆盖每一个人生命时空的活动,要关注“教育各发展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李家成教授也指出,要从人的生命全程视角认识寒假的独特价值,即回归到具体的人的存在,在“个体生命史”层面,探讨“教育”与人的生命的关系。从他们的表述中我们看出,终身教育还应该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个人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你好,寒假!”项目活动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也的确是为了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创生。

    在第二节《寒假生活的变革路径》中说道:教师的研究意识、数据意识并不强,更多地依赖经验工作,“我只会做,不会写”“我也说不上为什么”“我就是这么想的”等是教师群体中常见的话语。这些问题我就正中下怀,在这次活动研究中,我虽做了问卷调查,也做了相应的分析,但我就是没能很好利用这些数据来制定自己的活动方案,所以,整个活动研究下来,前期做得轰轰烈烈,中期做得零零星星,后期就成了一片寂静。这一根源就是自己没有从原有的“经验取向”转为“实证取向”,没有把自己当做一名“研究者”去真正地推动寒假变革,自然也得不到到学生的喜欢、家长的认可、社会的关注。

    然而传统寒假特征再次提及:一是大部分学生的寒假生活是被安排的,学生在寒假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二是学生的寒假生活缺少组织和规划,主要内容有做寒假作业、上补习班、游玩、看电视、玩电脑、走访亲戚;三是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对传统的寒假作来均呈消极态度,很多学生对寒假作业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应付了事的情况不在少数;四是生活时空的“割裂”,寒假没有将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相融合,学生在两个时空中的学习生活经验也没有相互迁移和应用。这四点正应了我班孩子的情况,也让我们意识到教育空隙的研究转变刻不容缓、迫在眉睫。而在研究中发现,孩子们还是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陪伴,也期待组织更多群体性的活动。从上次养老院送温暖活动中,有十组家庭参加了此次活动,孩子和家长一起包饺子送给老人,从他们制作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个温馨大画面、和谐的场景,听到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家长们的家长里短,感受到了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有爱,我想这就是假期生活幸福的状态吧!

《你好,寒假!》读后感一:从迷茫走向清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好,寒假!》读后感一:从迷茫走向清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gzl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