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学习《第56号教室的奇迹》第二章“寻找第六阶段”。雷夫的教室运用科尔伯格道德六阶段理论,打造了一间以信任为基础的教室。他所教的学生公平待人,文明礼貌,即使老师不在,其它老师来代课,也表现出非常高的素养。为什么雷夫所教的学生这么守规则?这么懂得关心别人?这么会替别人着想?这就缘于雷夫这么多年实行的道德六阶段理论,以信任为基础,教室里毫无恐惧,是孩子们学习的绝佳场所,这样的教室是有温度、有长度、有宽度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科尔伯格道德六阶段理论是什么?科尔伯格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学习借鉴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一些理论,他主要通过道德两难的故事,对很多人进行试验,结果得出了这一理论。两难故事法中主要是让他们说出主人公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出原因。这里的两难主要是难在究竟是要“选择遵守法规还是维护自身利益”,因此会出现选择困难的时候。
著名的“海因兹偷药的故事”就是科尔伯格道德六阶段理论的来源。故事的大意是海因兹的妻子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只有村里的的一个药剂师制造的新药可以治疗,但是药费很贵,需要成本的10倍价格,海因兹此处求人也只借到一半的钱。海因兹去找药剂师问可不可以先把药给他妻子治疗,后期再还钱。但是药剂师不同意,并说明自己发明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把药偷出来救了妻子,但是自己被警察抓走了。
、科尔伯格把这个故事说给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听,然后问学生,海因兹是否应该偷药,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道德发展阶段,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会有两个阶段,共三水平六阶段。这里大家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判断该学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哪个水平和他回答的“是或否”没有关系,科尔伯格是通过学生回答的原因进行判断的,也就是每个阶段的回答都有可能是是或者否。
雷夫把这六阶段分为“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雷夫认为,“六阶段”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六阶段”并不是神奇速成法,它是要经过长期的努力、训练、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极大的心血,共同描绘出这一美丽的路线图。
我们在一、二年级总是以规则来强化孩子的责任意识,上课铃声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当老师快步走近教室时,孩子们紧张地说:“安静,老师来了!”下放学了,他们排好队出校门,晚上认真地完成作业,这些都是“以不惹麻烦”为原则。如果孩子因此而犯了错误,父母或老师大声斥责,孩子就会恐惧,这样就不利于他们道德素养的成长。要让他们相信这样做是对的,我不是因为害怕才这样去做。
到了三、四年级,孩子因某方面或某件事完成出色,得到了老师的鼓励和奖赏,他们会非常高兴,这种内在激励会让孩子们继续向前探寻知识和道德的深度和广度。但如果一味以物质报酬为奖赏的目的,孩子以后做事情就会讲价钱,他们做事情就会有功利性。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
五、六年级的孩子三、四阶段,他们懂得取悦别人,帮助别人,希望得到别人内心的认可。懂得遵守规则,如我们制定的班规,一些同学能认真遵守,而一些同学却总是违反,这些不能遵守班规的同学你不能说他以后没有出息,可能以后他在某方面的发展更大。我们要做的是合理地引导,让他们的思维成长起来。
第五阶段是“我能体贴别人”,仁慈是有感染力的,做事情能时时为别人着想,这样的孩子人际关系肯定很融洽。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我们就要培养懂得分享、懂得替别人着想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多了,班级集体荣誉感就强了,班级凝聚力也不一样了。
第六阶段是道德人格中的最高阶段,能达到这个阶段的孩子做事情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他们有健全的人格,做事情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心中都有一把量尺。
雷夫老师坚定不移地相信,真正的卓越是靠牺牲、错误及大量的努力挣来的,成功并没有什么捷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