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夫在《成功无捷径——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中的《教育就是要以身作则,而非言辞说教》中说:“我了解,想让孩子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必须得让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我要给孩子们树立一个好榜样。我永远不想让孩子们成为一个易沮丧、易泄气的人,不想让他们被已经遭受的挫折和失败打倒。现在,我了解如果希望孩子们努力学习,我必须先成为一个他们眼中从未见过的勤奋之人。如果我希望他们仁慈和蔼,就一定要让自己友善待人。教育,就是要以身作则,而非靠言辞说教。”
那么,我们如果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热爱读书的孩子,我们是不是应该也需要先成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呢?我想,以身作则,这真是一条教育的金科玉律。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说的和课下的行动完全不同,孩子们会去听老师的说教还是去模仿老师的行为呢?
我想,更多的时候,他们不会记得老师在课堂是怎样反复强调的,而是不自觉地去模仿老师的所作作为。正如,这几年,我一直在班级里倡导读书一样,在倡导的之前,我先要成为一个读书人。其实,这开始于陪伴儿子做作业的“无奈”,儿子做作业的时候,我想除了做点家务之外,最好的陪伴,就是拿起一本书,默默地去读,安静地等待。
不过,装着,装着,竟成了习惯,每天晚上,读几页书,竟成了一种享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读书,本应该就是一个学生和老师的日常。既然,我拿起了书本,不如在班级群里打卡,引导全班同学都一起来读几本书吧。
每天晚上在班级群里读书打卡,成为我们班级群里的每天必须坚持的作业。偶尔读几页书,或者几本书,也许很容易,但是,如果坚持每天都读书,却不容易。我和很多同学一样都有惰性。有的时候,晚上忙起来,就差点忘记读书,有的时候,外出有事儿,可能无法读书。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无法完成这项活动,却是在找借口逃避。逃避很简单,理由有些时候似乎也很充分,但是坚持,却只有一条理由,就是我必须坚持。
就这样,我们坚持下来。每天的读书,成了我和全班学生的一种日常。这个学期还有不到两个月就要结束了,是时候总结一下读书的历程了,正巧,学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轮到我讲课了,而我们正巧讲到了第八单元的口语交际《向你推荐一本书》。呀!那就借这节课总结一下我们的读书历程吧。
课前,一个同学发了一张纸,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制作一张读书推荐卡,挑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想一想自己喜欢的理由,用三两句精炼的话,把这本书推荐给同学们。今天,课前有些同学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了自己的读书推荐卡,同学之间互相比较着,我看到后,有一些吃惊,没有想到,有的同学做得推荐卡如此精美。
课堂,我把空间和时间都还给了孩子。在课前,我就曾几次想到《窗前的小豆豆》中小林校长让同学们在午餐的时候,让同学们轮流在同学们面前说几句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只要能说就好,因为是刚开始呀。很多同学第一次站在那么多人面前,第一次说了自己最想说的话。我想,这会成为他们一生中最美好,最宝贵地回忆吧。小豆豆就印象深刻,写在了自己的书里面。
倾诉的欲望,每一个孩子都有,小豆豆第一次见到小林校长就说了三、四个小时之多。她认为小林校长是一个好人,好老师,因为他能安静地、认真地听他把所有的话都说完。的确,小林校长听的时候比说的时候多得多。我想,这与日本的文化有关,日本有一种“听文化”。当然,更与小林校长的教育理念有关。
所以,我想让孩子们把握这第一次站在同学们面前发言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书,最想说的话,都说出来。所以,小组交流的时候,让他们都说一说。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我鼓励他们把想说的都说出来,鼓励听众们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推荐人交流,实现交流、交往,交际的目的。
我想,一个老师在一间教室里,是可以营造局部的春天的。无论,应试的寒风刮得多么凛冽,我们在教室里也可以有自己的一点主动权,因为雷夫在《无论什么都比不上阅读更重要》中说:“我们每天都要阅读。给我一个优秀的读者,我就能还你一个自尊心强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