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陈大约
日期:2020年10月7日
【学-知识】
学《语言的魔力》线上共读P2-4

一、知识爆炸如何不越学越迷茫
互联网时代,你想找到怎么样的资源和信息,只要你想,你都可以找到。
可是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会迷茫,会觉得这我也想学,那我也缺,后来到了最后,
在疯狂地屯课,疯狂地在学习的路上,无法自拔,越学越迷茫,越迷茫越学。
所以,以结果为导向,把问题框架转向结果框架,去寻找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自己如何得到它,并且身边有怎么样的资源。
举个栗子吧,如果一个人想要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他会发现自己困难重重,
不知道如何开始。从底层来讲,他想要自信,在通过和别人的沟通,让别人看见自己。
那如何提高沟通能力,可以通过报相关的课程,可是课程学习好了后呢?
需要的是继续的练习,不断地通过练习不同的沟通技巧 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
所以很多人说,学习了那么多,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归根到底,就是没有去用。

语言这个工具需要去用,不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根据遗忘曲线,什么都会烟消云散。
在学习了经验、 语言如何框架体验 、“虽然”换框法, 框架之后,趁着知识比较新鲜,我们一群人重新回到了第2页开始的
五个关于语言回应术的神奇运用。
二、我的果汁不分给你一半

从小到大,甚至我们在现在的周围都会提到,你是姐姐(哥哥),你比他大,所以你应该把手里的东西给他。
大的那个孩子就默默的无论心里是不是愿意,把自己手里心爱的东西给了出去。之后赢得了大人的一句真棒。
各种的情感我觉得很多人多会体验过。其实,我们喜欢的东西,要不要轻易给出去?
从小到大,我们让灌输的思想是分享。那么如何不愿意分享的话,就会让别人贴上小气的标签。
在我认为,喜欢的东西为什么要给出去?背后是一种不配得感在作祟。
明明是自己喜欢的 自己拥有的,自己理所当然需要去享受这个东西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我有选择的给与别人或者留在自己的手里。
大人应该是尊重孩子心里的意愿,如何孩子不愿意,是可以不给出去的。
所以我的果汁可以给你一半,也可以一滴也不给你。
孩子的选择是需要被尊重的。
如果孩子真的觉得分享可以得到更多的快乐,那给出去的时候,孩子是快乐的。
就好比,我们在现在面对朋友的困境,想去安慰的时候,如果我们内心没有爱,我们如何给出爱?
我们永远给不出我们所没有的东西。
在拥有的时候,我们要告诉自己,我值得拥有美好的东西。
对不起,我的果汁不能分你一半。
有个伙伴分享了自己儿时的记忆,为了讨好别人,她明明可以独享一个鸡蛋,却在途中不断地分给别人,
到最后自己分的很少,她很不开心。现在回想起来,应该先去满足自己,去爱自己。
还有一种情况是,你分出去的时候,是别人所不需要的。
大家都说出来鲁迪予老师说的:谁的需求谁来满足。给出去是我们的需求,并不一定是对方需求,
所以在这之前,先要去确定对方是不是需要,而不是一味的给。
三、在做错事情之后怎么办?

书中提到一个年轻人在自己汽车撞人后的无限后悔,一直陷在自责中无法自拔。他的叔叔没有在事后诸葛亮,
只是拍拍年轻人的肩膀,就说了一句,无论走到哪儿,都有危险。
叔叔是把失败框架转向反馈框架。
把年轻人从过去的行为层拉了回来,到了信念层,说车祸是一个概率事件。
后来年轻人就开始学习心理学,成为酒后驾驶的辅导咨询员,就是因为叔叔的一句话。
这是后面学到的改变框架的大小,年轻人一直把自己的框架放在过去,是有局限性的。如何把框架放大,
人生路继续走,是一种掌控的感觉。
昨天在群里看到伙伴的一个减肥女人的例子,弥尔顿艾瑞克森催眠医师曾经见过一个一直减肥失败的女人,她当时是180磅,说她想减肥减到自己是130磅。弥尔顿说:可以,但你一定要先跟我的命令去做一件事情,若你不能答应我的话,我就不能帮到你。
然后,弥尔顿要这位女人加重20磅,她以为自己听错了。弥尔顿跟他说:你没听错,我就是要你加班加20磅。
后来她真的跟着做,当她加了20磅后,弥尔顿说:唔,这证明了你是可以控制你的体重的,你能够选择自己的体重。好,现在我要你减到130磅。
她又跟着减了,最后弥尔顿真的帮她减到130磅了。所以那种掌控感是在做错事后,进行反馈。
童年的安全感和重要性的缺失。
用一生来疗愈,还可能传递到下一代
通过成长和贡献 最大的伤痛就是最大的天赋。
故事里的年轻人把人生的失败中走出来,进入反馈框架,会是另外个人生。
我们面对孩子考试考的不好的时候,如果一味的训斥,一直在强化孩子的挫败感,不如停下来和孩子分析下,
失败的点,是因为临场发挥还是某个知识点掌握的不好。
把时间框架从过去放大到未来,这一次的测试成绩在人生的洪流中不足产生很大的影响。
或者说,孩子在面对大型的比赛,之所以会害怕,就是在害怕结果,
如果结果就不害怕,那么就会很自信的去比赛,放下包袱。
及时给孩子换框,会换得孩子很棒的心态。
四、从现在去拥抱你的孩子

中国人是一个传统的民族,很少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有很大的述情障碍,明明心里很在乎,嘴巴里却说不爱你。
国庆婚礼季,昨天看到一个车里将要去新郎家的新娘,面对妈妈,泪如雨下,那种情感是扑面而来。
当爸爸把自己的手放到老公的手里的时候,我那时候哭成了泪人。
父爱母爱如山,要经常表达出来。上次八月份去福州考试回来路上给妈妈打了电话,说妈妈我想你了。
妈妈的回答是我也很想你啊。我并且说妈妈我爱你呀。
那是今年5月20号开始在孩子们的目光下,我打电话给妈妈,说妈妈我爱你开始的练习。
爱TA就说出来,爱TA就去拥抱TA。
我们家长不仅仅是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而是教会孩子去爱,去拥抱,去表达。
就像现在每次孩子去上学的时候,在门口,我都要抱抱她说下午见。
弟弟哭的时候,我会先给个大大的拥抱。
一个新的习惯形成,是需要时间,需要刻意去做。
到后来,我们会习以为常,觉得拥抱是最大的表达方式之一。
爱TA就去抱抱TA,每次坚持七秒,你会发现你们的距离很近。
后来小伙伴说了一个小事情,
她想带更多的酸奶去老家,却因为老公的说太重而没带,
老家买不到酸奶,她就懊悔不已,觉得自己为什么不坚持当初,带多点酸奶回老家。
她不知道以后怎么样去做,如何坚持自己的想法?
大伙说留着明天去讨论。
我很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