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的班主任陈老师,教我们历史,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取名《随想集》,每周写一篇800字以上作文,题目自拟,体裁自定,不定时检查。
题目自拟?听起来《随想集》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实际上不规定题目更难写,尤其是刚开始写的时候。
每周这项作业我都是最后完成的,有时候甚至熬夜写作文。几周之后,读着已经完成的几篇,不敢相信这些文字是自己写的,并不是因为有多好,而是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一点点进步,那就是开始喜欢思考了。
一个学期过去了,我的《随想集》已经积攒了接近二十篇作文,还能看到老师的评语,她称赞我善于思考,但是有时候有些偏激。
我很感谢陈老师,是她让我开始喜欢文字,在我心中播下了文字的种子。尽管后来我的人生走了一些弯路,但是当我重回正轨的时候,文字仍然是安慰自己的最好方式。
现在回忆起来,陈老师个子不高,微胖,短头发,戴一副眼镜,经常面带微笑。
陈老师的备课极为扎实,一节课45分钟,从头讲到尾,滔滔不绝,如黄河决堤,而且从不翻书,这一点让我非常佩服,到现在想起来印象都非常深刻。
有些遗憾的就是她全程都是自己讲,我印象中没有提问过,这样没有互动的授课方式我难以接受,导致我听不了几分钟就昏昏欲睡,结果真的趴桌子上睡着了。
每当这个时候,陈老师就移步到我桌前,用指关节轻叩我的桌面把我敲醒,我再耐着性子听一会儿又瞌睡了,她继续敲桌子……
这样的过程在一节课当中上演几次以后我就彻底清醒了,可以认真听课了。
到现在我还能记着陈老师,是因为她布置的《随想集》,每周一篇,题目自拟,题材、体裁不限,这样的形式看起来很自由,可写的东西也就很多了。
每周一篇看起来不多,也不是什么负担,一学期下来,也将近二十篇了,看起来很有成就感。
最开始下笔时我冥思苦想、抓耳挠腮,写着写着越写越顺畅,自己对生活、读书等各方面的经历或者想法都写进了《随想集》,顺带还练习了写作。
我在高中能把作文写到发表,陈老师居功至伟。
算起来,陈老师应该退休了,五十多,不到六十岁,我们早已没有联系,但是她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
祝愿陈老师健康长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