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耕而陶聊茶:十、饮器易混淆,茶酒器分清(三)

耕而陶聊茶:十、饮器易混淆,茶酒器分清(三)

作者: 耕而陶_茶 | 来源:发表于2024-01-27 20:07 被阅读0次

  茶托,唐人也写成“茶拓",此件茶托圈足内錾刻“大中十四年八月造成,浑金涂茶拓子一枚,金银共重拾两捌钱叁分。”  有关茶托的文字记载笔者看到的最早的文献资料出现在唐代。李匡乂撰写的考据辨证类笔记《资暇录》中说:“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抚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世。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

  南宋程大昌亦在《演繁露》转述此事:“托盏始于唐,前世无所有也。崔宁女饮茶,病盏热熨指,取碟子融蜡像盏足大小而环结其中,寘盏于蜡,无所倾侧,因命工髹漆为之。宁喜其为,名之曰托,遂行于世。” 

  唐建中年间(780-783)蜀相崔宁的女儿喝茶时常常被滚烫的茶水烫着手指,小姑娘很聪明,想了个办法,她把茶杯放在小碟子上做参照,让仆人把蜡烧热了,沿着茶杯底足滴蜡于碟中,冷凝后形成一个圈状,再把杯子放进圈里,杯子就倒不了了。可是用蜡做的毕竟不结实,又嘱咐工匠做了一个有环状承口的木质漆托,于是茶托问世了。其后姑娘把这个事告诉了父亲崔宁,崔宁一看很惊喜,因为是托举着茶杯饮茶,他就给这东西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托”,并且与喜茶的亲朋好友分享,大家都认为这个小配件实用、方便,茶托很快就流行于世了。 

  笔者认为崔小姐发明茶托这个事情可信,可以于《茶经》推证,陆羽的《茶经》成书于公元780年,《茶经》中对茶托的记载见不到一个文字,这个现象很奇怪。一条“巾”、一根“夹”陆羽都不吝文字作了详细的表述,所以他不可能对这么重要的一个茶器“托”不做任何记录。合理的解释是,陆羽《茶经》没有记载茶托很可能是与当时饮茶器茶瓯的体积大有关,给“受半升已下”的茶瓯再加个托,那喝起茶来就太沉了,太不方便,故《茶经》面世时还未有茶托。上图唐代浑金茶拓子于唐大中十四年即公元860年所制,此时间点亦符合茶托出现的历史节点,可为物证。

  故宫博物院官网在介绍宋代官窑青釉盏托时有如下文字:“盏托敛口,弧形腹,托盘边沿宽大,圈足外撇。内外施满釉,釉色莹润,开有冰裂纹片。此盏托造型别致,釉面晶莹类玉,为清宫旧藏宋代官窑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盏托是由耳杯承盘发展而来,始制于东晋,南北朝时已较流行,唐代随着江南地区饮茶风俗的盛行,产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盏腹加深,托变高,美观实用。宋代盏托式样繁多,南北瓷窑无不烧制,托口较前显著增高,颇具特色。”

  大家还记得我们在前面章谈汉代饮器时提到过的耳杯吗,资料显示东汉的人们在用耳杯饮酒时已经出现了托与杯的配合使用。洛阳博物馆藏的一副东汉壁画中,有一对夫妇正在宴饮,男人的身旁放着一个承盘跟几只耳杯,他的左手里捏着一个小托盘,小托盘的上面放着一个耳杯,这应是茶托置盏的先声。今天的很多器物都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进行着演化从而来匹配人们日常生活的。 

  明朝末年,“闵老子茶”的开创者花乳斋主人闵汶水以酒盏待客,首开酒盏做茶杯之风,继而承托酒盏之托盘自然而然的变成了茶托,其特点是无高出盘面的环状承口,那么这时候的饮茶方式就同宋、辽举托饮茶不一样了,主人持托敬茶,饮茶人只取茶杯饮茶,这个茶托更多的承载了礼仪与装饰作用,其也是明、清茶船的前身。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讲:“盏托,谓之茶船,明制如船,康雍小酒盏则托作圆形而不空其中。宋窑则空中矣。略如今制而颇朴拙也。”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亦讲:“承杯之器,谓之盏托,亦谓之茶船。明制舟形,清初亦然。”

后图:唐.鎏金莲瓣银茶托.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宋.官窑青釉盏托.故宫博物院藏

  东汉壁画.洛阳博物馆藏

版权声明: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文字及图片,违者必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耕而陶聊茶:十、饮器易混淆,茶酒器分清(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hii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