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两岁的“好朋友”,从他一个多月大我俩就是好朋友了,我每周都去找他玩儿。我跟他一起玩儿时感觉最放松。
这个两岁的小人儿,尚不懂得传统礼节,他只知道当初告诉他的对我的称谓,但并不知道在我面前应该彬彬有礼,所以,只要我在,他就“命令”我喂他饭、带他去大小便,“命令”我骑他的扭扭车、“命令”我把手机放下、“命令”我抱他、“命令”我跑、“命令”我跟他一起跳舞.......,总之,他毫无顾忌的让我做他想让我做的事情,因为,在他眼中我只是跟他玩儿的最好的那个人,我身上尚没有任何标签影响他对我的指挥。
我为什么在这个两岁小人面前不讲“身份”、不在自己身上贴我是谁这个“标签”,因为,什么“身份”在他面前都没有用,他永远选择全心全意跟他玩儿的人。我只有放“低”自己、把自己放低到他认同的程度,才有可能做他的朋友。
当身上没有“标签”时,人与人之间是轻松、自然的。
我在想:我在我闺女眼中有没有什么样的标签限制了她与我的沟通和交流?也许在她两岁前没有,但两岁以后呢?我有没有以母亲的“身份”要求她必须做什么、必须不能做什么?我有没有以母亲的“身份”要求自己不能做什么、不能说什么以维护母亲的“尊严”?我觉得肯定有,只是比较少,因为闺女还是能把我当做好朋友的。
每个人,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都因所担当的身份的不同,不可避免的会有不同的标签儿。父母、夫妻、兄弟、姐妹、朋友、同学、同事、上下级......,如果总考虑自己的“身份”,就会被所谓的“身份”绑架,身上就会贴满标签,难以表达真情,难以自然、和谐相处,也就会越来越有孤独感、无助感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