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闽南俗称加礼或嘉礼,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技艺。泉州加礼戏被命名为“木偶戏”“提线木偶戏”,是解放以后才出现。
在泉州旅游时,预约到了泉州南音乐府的公益展演课,看到了庄文铁老师表演的木偶换装,当提线木偶在眼前展现出超乎想象的灵活身影时,深感中华文化的精妙。作为旅游后的生活总结,顺带深入了解一下泉州木偶戏。
本书的内容并不符合我的需求。全书关键是“认同”,更多的是分析“遗产”的概念。遗产是地方性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部分,持有者对自身身份的区分和认同、传承制度的认同和发展、官方和民间对遗产表现内容的选择和认同等等,泉州提线木偶戏是研究过程中作证的案例,但并不是主要研究对象,是通过不同视角解释了集体认同。
结合当下,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取消了民间的迎神赛会,加礼戏被转化成为国家遗产,加礼科班不再有生存的空间,传统的科班传承制度无法延续。很多非遗项目都面临环境改变下艰难的传承条件,看过很多纪录片,因为非遗传承人的去世,制作原料短缺等原因导致项目自此消失在岁月中。幸运的是我还看过了庄文铁和蔡雅静两位传承人的表演。同时,非遗是地区之间战斗的一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制定标准,关于遗产的理解和制定标准等,来自国际遗产研究,约等于来自别人的价值观。如何走出去,是当下的难题。
《遗产“记忆社区”的解体与重构》一章中,针对“记忆社区”的概念,分析泉州木偶戏在半个世纪的演变中,演出人员自我身份的区分。
先提出,演出人员因为传承方式、表演规模等不同也分为“土班”与“正班”,或“草台班”与“专业剧团(班)”。深入研究后发现,所谓的“土班”是一个边界区分比较模糊的词汇,关于演出人员的分类,只讨论技法高低,分为“名班”和“普通班”,或按照规模分类显然更合理。仅从艺术或技术的视角看,只看演出人员对木偶把控的程度来区分其优劣更符合一般评价标准。
记忆社区让我想到网上很火的曼德拉效应,对同一事件的记忆,诸如《西游记》中车迟国斗法时羊力大仙是不是下油锅,也分成“土班”与“正班”两个群体。群体记忆的差异,造就了后续发展道路的不同。
对泉州木偶戏的力量认同上,是体制内的认知和民间的认知。此处能够看到矛盾的点是,体制内最初将力量集中在非遗上是为了保护和利用,但是因为其不专业性,导致保护举措成为反面教材。屁股决定脑袋,所处位置不同时,对非遗的认知也产生重要偏差。也是上个世纪中后期,价值观重构后产生表演剧目的删减。
想到今年9月乱七八糟的调休,对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尚且如此不合理,对专业性要求极高的领域,专家提出来的意见,引起的负面影响,使得专家群体的公信力大幅度下滑,日渐成为调侃的词汇。
第二章《泉州的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专门介绍了泉州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进程,诚然地方特色的非遗发展和此类因素有很大关系,在介绍相关非遗时的确应该对其有所提及。但是作者单纯介绍完各类因素后,便不再添加笔墨来介绍其和木偶戏之间的影响部分,使得此部分章节和全书割裂开来,还得让读者自行去总结两者的因果。甚至还简介了南音、高甲戏、梨园戏等。
书中多次提到了剧目《目莲救母》,特别去看了电影。是宣扬以“孝”为核心的剧目,但是深究其设定又显得有些怪异,仅仅因为打破了丈夫不吃肉的习惯,便导致自己下地狱遭遇无尽的折磨,对罗母的惩罚看起来实在太重了些。而目莲通过自己的法力强行将母亲救出地狱,是否对其他在地狱受到折磨的人公平?当有能力凌驾于秩序之上,便出现了破坏者。
另及,傀儡戏泉州当地人把它发音为“加(嘉)礼”。因为不认识泉州土著,此条暂无法验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