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389835/b07974028eb9c39f.jpg)
周末常态化的日程,还是回老家,去看双方的父母们,好像随着年龄增长,父母们越来越老,身体也越来越差,回去看一看,陪一陪,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说起老家,就是不大的一个小镇,位于所在城市的西面,距离有五十公里左右,海拔应该有1300多吧,四面环山,属于丘陵地带主要以出产能源为经济支撑,一条主河道贯穿东西,支流连通南北汇入河流。
就这么个地儿,生我养老,年轻时总想出去,成年了就想回来,可能就如同出生在城市中的人一样,去远方是心心念念的憧憬,而对于在异乡的人来说,厌倦了飘泊,回家成了终极目标。
走在老家的街头,连迎面吹来的风都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小吃店铺,还有耳边传来浓浓的乡音,温暖而亲切。
想给父亲买些爱吃的油糕,知道大致方向,一路走一路问,好在热心的老乡见指方位,我一脸懵圈的样子,直接领我过去,于是绕过街巷,走过几个院门,喝住摇了尾巴乱吼的看家狗,叫了声大妹子,说给你家领来客人了,一阵寒喧后,方离去。
感激地道过谢,与大妈攀谈,将新出锅捏好的油糕将了袋拎走,老式的红豆馋,上好的黄米面,地道西北人的做法,想象回家上油锅一炒,满屋子都是香香的味儿。
因为父亲糖高,母亲通常不让吃,馅料,黄米都属于涨糖的食材,但父亲是真爱吃,早先都忙,没发现,也不知是控糖节律,有物极必反的趋势,还是年纪大了,口味变了,想吃儿时饭的缘故。
据母亲说,做下别的饭,总念叨,人老了,身体不行了,饭也不香了,可一旦炸了油糕,每次定量是2到3个,但到了下午又悄悄地将剩下的再吃2,3个,还赞不绝口,说今天是好饭。
有时看两老人拌嘴,耍小脾气,无由得心中有宠溺的成份,突然间就老了,身体状况也不如先了,就想让他们好好的,快乐一些,纵容着做些他们想做的事,这样的想法在今年尤为强烈。
午饭,母亲早已当了甩手掌柜子,伸个懒腰,把食材收拾出来,任由我折腾,做得好与不好,都由我,当然可能是因为不做或换口味的缘故,每次都很给力,做得不多,吃得也欢畅,然后手忙脚乱的收拾停当,匆匆忙忙又要返回了。
穿梭在熟悉又陌生的人流中,总是习惯性地揉揉酸酸的胳膊,循环车上几位老者刷了免费的老年卡,快活地畅谈,一车上几乎有一半的老年人在享用政府资源,有的老人只坐一站地就下车了,可就这,他们还是高兴地享受叮咚一声不花钱的刷卡声,这也是小镇的又一特色。
沿途,当地农民地里当季的作物熟了,玉米,红薯,土豆,萝卜,大葱刚收了,在小巷口随便摆个摊,论个随意兜售,买家能吃上最新鲜的,卖家又能补贴点家用,双赢的模式。
每次路过,各样多少买一些,或自留或送与相交好的伙伴,分享丰收年的喜悦。
城里夏装依然通用,但回老家就不行了,气温虽差三五度,但温差大,基本统一长衣长裤了,老话说十里不同天,在气温这个梗上,准准的。
母亲送我,总是一程一程的,有一回还坐免费循环车送我至车站,父亲总爱吃一嘴,回来也不住一晚,挽个花就走了。
也不知说什么好,总是沉默,人到中年,上上下下都得兼顾,实在是分身乏术呀。
归到家时,已是傍晚,身体觉得很疲惫,但心却很踏实。
致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虽然平淡无奇,却平和安然,亦或许因为彼此的陪伴,父母,爱人,孩子,朋友们,让这样平淡的日子更有意义。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