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暮潇潇诗文杂家杂谭
养活90亿人(理性乐观派)

养活90亿人(理性乐观派)

作者: 161f09651b9e | 来源:发表于2018-08-19 07:03 被阅读128次

谁要是能使本来只出产一串谷穗、一片草叶的土地长出两串谷穗、两片草叶来,谁就比所有的政客更有功于人类,对国家的贡献就更大。   

                            -----乔纳森。期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1991年在阿尔卑斯山高处发现的木乃伊“冰人”奥兹,身上携带的装备跟发现他的登山客们几乎一样多。他带着铜,燧石,骨头和六种木头制成的工具。他穿着草,树皮,肌腱和四种兽皮做的衣服。他带着两种真菌,一种充做药材,一种装在取火的工具包里,那包里有十多种植物和黄铁矿,都是拿来引燃火星的。他是一部活生生的知识积累百科全书----怎样制造工具、衣服,用什么材料来制造。他带着数十人甚至上千人的发明创造,他的工具包体现了他们的真知灼见。如果他非得从开始发明自己所有的装备,那简直是个了不起的天才。但是就算奥兹知道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光是收集食物和衣物所需要的所有原材料,就能活生生地累死,要是他还得自己动手冶炼、揉革,编织,缝纫,铸造和打磨所有的东西,真不知得出生多少双手才够用了。毫无疑问,他是用自己的劳动,交换回了许多其他人的劳动。

他还消耗了其他物种的专业劳动。奥兹生活在5300多年前的阿尔卑斯山谷。那个时候,农业耕作覆盖欧洲南部已经有了2000多年。较之狩猎采集为生的祖先们,奥兹有牛羊为他整天吃草并将之转换成皮革和肉类;有小麦为她采集阳光,将之变成粮食。在人类提供的基因保护下,这些物种放弃了其他的生存使命,只用来完成这些专业任务。农业的关键就在这里,它转化其他物种的劳动,为人类提供服务。生物学家李。希尔芙有一回曾在东南亚的一座村庄看见“回家栖息”的鸡,他不由得想到,这些鸡其实就像是农夫的工具,整日在森林里为她采集食物。农业就是专业化和交换的延伸,把其他物种也囊括进来。

奥兹还是资本投资的受益者。他恰好生活在金属时代的开端,当时人们头一回对铜开始冶炼。他质朴的铜斧,是在一座耗用了 大量他人资本才建立起来的熔炉里冶炼出来的。他衣服里絮的谷壳,是用投资资本种出来的粮食。对亚当。斯密来说,资本“就是一定数量的堆积存储起来的劳动力,在必要的时候,用到其他的场合去”

如果你能把其他人的劳动力储存起来以备日后使用,那么,你就能剩下时间和精力去满足自己最迫切的需求,也就是说,你可以把它们投资到能带来更大回报的新东西上。一旦资本出现,创新就能加速了,因为时间和财产都可以投资到一开始没办法产生效益的项目里,举例来说,以狩猎采集为生的人很少拿得出时间去修建一座熔炉,缓慢又艰难地冶炼出足够做出一把铜斧头的金属---要是在这样的话,哪怕他们能为斧头找到市场,也早就饿死了。

按传统的看法,有了农业,才有了可以存储起来的盈余,有了存储起来的盈余,将来才能用到贸易里,资本也才有了出现的可能。没有农业耕作之前,没人能囤积盈余。这么说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把整个故事给讲反了。农业能出现,全是因为先有了交换贸易。有了交换贸易,人才有了动机专门种植农产品,生产盈余的食物。

短短几千年里,近东,艾迪斯山脉,墨西哥,中国,新几内亚高地,巴西热带雨林和非洲萨赫勒地区都各自独立出现了农业。有种东西让农业在这段时间不可避免地非出现不可:从长期来看,哪怕它最终导致了痛苦,疾病和专制统治,但它显然让最初这么做的人获得了竞争优势。不过,人们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过度到农业的。人类 饮食内容漫长而缓慢的转变,用了几万年才达到顶峰。在寻找额外热量的过程中,人们逐渐“从营养金字塔上降了下来”--也就是说,变得越来越倾向于素食了。2.3万年以前,在如今的以色列和叙利亚地区。除了鱼和鸟,人们对坚果,豆类,甚至草种产生了依赖,偶尔也吃点小羚羊。有个叫“奥海螺二号”的著名遗址给了人类在农耕之前吃野生谷物的直接证据。那儿有6项茅草棚残存的遗迹,其中一项的里面,有一块显然是用来磨种子用的平石头。靠着湖泊沉积物的保护,石头 上留下了野生大麦种子碾出的细小淀粉颗粒。旁边还放着一口似乎是用来烘焙的石锅。把谷物碾成面粉烤熟了再吃,能够让人获得比生吃等量谷物翻倍的能量。

  所以,面包的历史远比耕作悠久。可有一点叫人吃惊,“奥海螺二号”之后,人类隔了12000年才开始种植和收获诸如黑麦,小麦和大麦等谷物;那以后又过了4000年,人类终于利用遗传学培育出了种子沉甸甸,不带谷壳的六倍体小麦,自此以后,这种小麦成了人类最大的卡路里来源,分布也最为广泛。这样一来,有个结论必然会冒出来:近东地区的人并不是傻瓜。早在艰苦地耕作培育谷物之前,他们就理解了这种植物的好处,把它磨成淀粉,烘焙烤制。既然用不上几个小时的功夫就能收割野生小麦,有什么必要非得自己种呢?一项研究注意到当时人类“极不情愿改吃自耕食物的心理”。

13000年前,现在成为“纳吐夫文化”的近东人还没有学会把谷粒打进框里,而是使用石制镰刀来收割谷物的穗子。他们居住的地方已经颇为稳定了,而且出现了家老鼠的滋扰。他们其实非常接近耕种了,只不过还没有从基因上驯化农作物。可就在这个即将创造历史的关头,他们却退回去了。他们放弃了定居点,回到了游牧生活方式,重新拓宽了自己的饮食范围。同一时期的埃及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从碾磨谷物退回狩猎和捕鱼。导致倒退局面的原因可能是一次延续上千年的寒流,也就是所谓的“新仙女木事件”。推测起来,这场寒流的成因是北大西洋突然变冷了。寒流开始之后,气候不仅变得更为寒冷和干燥,而且每年的波动都很剧烈,10年里的温度变化高达7°C。由于再也无法依靠当地的降雨,夏季粮食也成熟不了,人们没办法再把谷物当成主梁了。他们肯定死了很多人,侥幸活下来的人则重新走上了狩猎采集的游牧道路。

接着,大约11500年前,格陵兰冰盖的温度在短短半个世纪里蹿升了10℃,世界各地的气候条件都变得温暖潮湿起来了,也容易预测了。等到地中海东部地区能够重新种植谷物了,纳吐夫人大概是回到了家园,很快,有人有意识地存储种子,开始了种植。最早的作物也许是鹰嘴豆,之后是黑麦和单粒小麦。当然了,其实几千年前,人们已经耕种了无花果,驯化了家犬。最先想到播种粮食的是女性,这一点应该没有什么好怀疑的吧,毕竟,从劳动分工上看,女性勤勤恳恳地负责采集食物,而男性打猎靠的却是运气。把庄稼播种在岸边泥地或其他荒地上,小心翼翼地除草,守着它不让鸟来啄食,这肯定是一份艰巨的新工作,但到了收获的季节,它会给这么做的女性及其家人带来奖励。家里将有多余的面粉,可以跟猎人换肉,所以,它不光会让这块地的主人和孩子们好好滴活下去,还能养活其他几家狩猎恶家庭。用谷物换肉,能够有效地为狩猎提供补助,提高肉类的“价格”,从而给野兔,羚羊施加更大的压力,渐渐地,整个定居点都更加依赖耕作了。这样一来,大概会有人想到,逮到羔羊之后先不吃了它,留着养活大了再说更划算。对所有生活在当地的人来说,耕作成了必需品,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日益萎缩。这无疑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耕种土地几千年了以后,农民们偶尔仍然要依靠捕猎来的“丛林肉”补贴饮食。北美大部分地区的土著都采取双管齐下的做法,既耕种,也季节性的捕猎。在非洲的部分地区,许多土著至今都是这么做的。

新月沃地有可能是农业最先全面覆盖的地方,从这里开始,农耕习惯逐渐向南蔓延到埃及,向西到小亚细亚,向东到印度,不过,在很短的时间内,靠着贸易,人口增长,气候稳定以及素食倾向日益强化等因素的交互推动,农业很快在至少6个地方被发明出来。9200年前,秘鲁种出了南瓜和花生,8400年前中国种出了小米和大米,7300年前墨西哥种出了玉米,6900年前新几内亚种出了香蕉,6000年前北美种出了向日葵,非洲种出了高粱。人们用冰河时期结束后气候趋于稳定来解释这惊人的巧合。最近有一篇论文这么说:“在冰河期里,农业不可能出现,但到了全新世,它一定要出现。”现代澳大利亚因为干旱年份和多雨年份的持续时间不可预测,所以它看起来仍然有点像是反复无常的冰河世界。澳大利亚土著恐怕完全是有能力耕种的:他们知道如何碾磨草种,焚烧灌木改善袋鼠牧场,促进有益植物生长,他们当然还知道怎么改变河流水位来捕捉鳗鱼。但他们同样知道极不稳定的气候条件不适合农耕。

相关文章

  • 养活90亿人(理性乐观派)

    谁要是能使本来只出产一串谷穗、一片草叶的土地长出两串谷穗、两片草叶来,谁就比所有的政客更有功于人类,对国家的贡献就...

  • 【风险管理】D19➕雯雯➕26号

    理性乐观派

  • 读书

    《理性乐观派》阅读中。

  • 理性乐观派

    今日打卡2:共计25分钟 是知识产权的作用吗? 是政府出力吗?

  • 理性乐观派

    今日打卡1:共计42分钟 经济援助的检验 垫底的十亿非洲人 撤退的声音 瘟疫和饥荒

  • 理性乐观派

    今日打卡:共计68分钟 为了追求统治者声称是自己责任的某个遥远的社会目标,无视如今尚在人家的诸多个体的偏好和利益,...

  • 理性乐观派

    今日打卡2:共计63分钟 热而富,抑或冷而穷 越暖和,越富裕,越富裕越能发展出新的技术来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 气候 ...

  • 理性乐观派

    今日打卡2:共计35分钟 本书完结,各种注释及解释。

  • 理性乐观派

    今日打卡1:共计55分钟 历史本身并不是圆圈,而是螺旋向上,好坏双方都不断增长,并通过永不改变的个人性格展现出来。...

  • 理性乐观派

    今日打卡2:共计31分钟 核战末日 癌症 糟了还要更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养活90亿人(理性乐观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hnq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