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属师范大学毕业,本科后在职读了教育硕士,在一所县城高中任教五年。就在最近,很多东西喷涌而出,一下意识到很多东西。
我的第一届高三学生要毕业了。心里其实还是有些紧张和期待的。希望他们发挥出真实水准,拿到会的分,蒙对猜的题。希望他们一路顺风,永远阳光。虽然我明白,高考,考的是知识、能力、熟练程度、心理素质的综合值,作为短短三年的高中老师,我们发挥的作用少之又少,但是我还是希望为他们的梦想和未来添砖添瓦。
忙忙碌碌的生活忽然慢下来,很多小细节,让我意识到很多曾经不以为是的事情。
第一幕:晚自习下班回家的路上,一个十字路口,红灯远远亮起,旁边一个骑电动车的大美女没有减速,反而快快地冲了过去,大马路中间的时候,我看见她左右张望了一下下。
第二幕:还是下班路上,还是这个路口,只不过是下午六七点这会儿,很多人出来遛弯。过了十字路口,看到一个五岁左右的小男孩骑着自行车迎面而来,内心紧张了一下,不是担心自己撞倒他,因为我够慢,而是因为,听到小男孩后面一个男人的声音响起“你是猪吗,走路上不知道看车,骑车慢一点啊。”我想说的是他家的小男孩。
第三幕:抖音上看到的,应该是按剧本摆拍的。公交站旁,清洁工人在扫地,一个妈妈对小男孩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不然长大了跟他一样没出息。”另一个妈妈对她的孩子说:“你一定要好好读书,以后长大了才有能力帮助到需要的人。”
我忽然明白,大学时选修的一门课——社会教育学,对于人、对于社会、对于国家是多的么重要。我们总是在强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但是我们置身其中的社会,给我们无时无刻的沁润,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文化认同、价值观念。我们为什么不能给孩子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环境?让他看到自己该有的样子,然后慢慢习之?
我忽然明白,为啥自己总觉得教不好学生,为啥激发不出我希望的样子。因为我们的孩子们,一直接受的学校教育就是:模仿、识记、重复,思考太少,发现太少,创新太少。就好像,我已经准备好食材,甚至已经帮助他们洗好切好,只需要他们在锅里翻炒一下就行,可是呢,他们只会坐在餐桌上等着张嘴,甚至到了嘴边都不愿意张嘴。问题的关键,不是他们不会,而且他们没有这个意识和意愿。孩子们已经习惯了,小手一背,专心听讲。很多时候,我甚至觉得,在发现、概括、创新方面,这些高中的娃娃好像还不如家里六岁的小侄儿。这些孩子们,好像就在等你告诉他们答案,然后下一次再出现一个问题,要么完全照搬,要么胡编乱造。
我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
知识→方法→过程→思维→素养
因为,我忽然明白,过去的自己,知识和方法、思维的培养几乎是脱离的。我们学习一个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某一种或某几种思维品质的培养。知识学习是基础,思维培养是关键,素质教育是目的。我没有这个意识,所以教学上也缺乏这种引导。慢慢来,一定会好起来。
我也明白,跟最初的学习比起来,语言学习没有那么多的实际应用需求,科学学习也没有那么强的好奇心,缺乏发自内心的动机,自然不会投入热情、专注和执着。贪玩的天性和理性的吃苦,玩肯定轻松容易得多。所以,如果能多一些喜欢,学习,可能会变的容易很多。所以,调动学习热情,可能是需要好好下功夫的,功夫不仅在高中课堂,更在之前长长的学生生活。需要做的太多,我们的努力还需要很多很多,热爱学习的萌芽,需要我们从小小的孩童就开始好好呵护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