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帕金翰的《童年之死》英文原题After the Death of Childhood,意为“童年死亡以后”,中文译名并未能传达出其中深味:当传统意义的童年死亡以后带给人们的将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是作者在这部著作中想要探讨的关键。
“童年”这个字眼,在80后的眼中是玻璃弹珠、跳房子、打陀螺和孙燕姿;在90后的眼中是俄罗斯方块、溜溜球、电子宠物和周杰伦……那么对于00后的孩子,童年意味着什么呢?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童年似乎也变得越来越商业化,从我们90后开始童年的定义就发生了转变。
现在,众多可爱的儿童穿上了成人化的服装,跳起了成人跳的舞蹈,唱起了让人肉麻的成人歌曲,说起了成人式的话,各种眼花缭乱的选美、选秀节目引得家长和儿童跃跃欲试。这些孩子没有自己用来强身健体和独立思考的时间……我们的“童年”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是否有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由电子屏幕控制的“媒体童年”?
早些年尼尔-波兹曼就在《童年的消逝》中讲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儿童成人化的一些社会现象,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媒介原因。作者提到了电视等电子信息传播媒介对童年的侵蚀,一览无余的媒介把本应在私密之地谈论的话题都搬到了公众的眼前,而这些所谓的引起大家共同兴趣的话题,无非也就是性、暴力、黑暗面、灾难、事故等。儿童变成了小大人,他们穿的也不再是儿童标识的衣服,唱的也不再是儿童歌曲。童年游戏正在消逝,仿佛只有花上钱去那些娱乐场所玩,去那些室内的健身房运动才叫真正的玩乐和锻炼身体。现代的社会也仿佛变成了一个没有年龄、没有人生成长阶段标识的社会。
对于新的媒介对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大卫•帕金翰在《童年之死》中,也是十分赞成尼尔•波兹曼的观点的,他说:“儿童溜入了广阔的成人世界——一个充满了危险与机会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电子媒体正在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人世界向童年世界完整的全曝光了,这样,童年也就无法再返回到单纯与天真了。有所不同的是大卫•帕金翰除论述尼尔•波兹曼的“童年消逝说”外,还为我们展示了另外一种相对立的学说,那就是乐观主义童年学说。这种观点对现代媒体持有完全乐观的肯定态度,认为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将导致独立自主的“电子化一代”的诞生,现代童年也因此被想象为一个有望把儿童从成人合谋而就的过时约束中解放出来的乌托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