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2日,衡东县城洣江广场发生一起故意驾车伤人恶性案件,造成11人遇难、44人受伤。据媒体报道,犯罪嫌疑人阳某云因贩毒、盗窃、故意伤害等被多次判刑,遂产生报复社会心理,当晚独自驾车冲入洣江广场人群,并持折叠铲、匕首砍伤现场群众,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近些年,这种在公共场合驾车冲撞、持刀伤人的恶性事件接二连三出现,每每看到这种报道,总是不由得心头一跳,又有无辜的群众不幸遭难了。至今记得09年成都市公交车的纵火案,造成27人遇难、74人受伤,第一次发现竟有人会以这样血腥的方式发泄自己的失意,刷新了三观认知。14年杭州也发生公交车纵火案,造成30多人受伤,其中15人重伤,我所在的城市和老家也相继发生驾车冲撞中学生、持刀砍杀小学生的可怕行为,一时之间人心惶惶、群情激愤。
广场、学校、商场、火车站、公交车,它们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学习、消费、娱乐,我们和家人亲友人人流动其中,谁会想到这里会变人间修罗场,骇人听闻,毛骨悚然,丧钟为我们每个人而鸣。面对这种恐怖行径,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来预防、发现和解决它于未发,在某些人举起屠刀之前,就捕捉到苗头隐患,一把拷住失控的双手?
现代战争,卫星、无人机、侦察兵全立体获取敌方数据,有线无线各种通信手段保障数据传输,人工与智能结合分析判断信息,指挥员根据信息判断和决策,兵力兵器依据决策和信息进行行动。一旦发现情况,这种信息链路就迅速启动,引导力量使用,信息流动过程越快,力量使用就越快。
现在的科技发展如此迅速,尤其大数据、人工智能势头迅猛,深度渗入社会,有无可能依靠这些技术手段监控重大突发事件,就像信息作战一样,敌人企图行动就发现,敌人目标发现即摧毁?

从理论上讲,是可以实现的。这个世界,不管做什么,必会留下痕迹和信息,只要能够充分收集某个人、某个行动的信息,我们就可以进行无限还原。比如,某数据公司可以实时收集某一个人的衣食住行、购物、看病、工作、交往等等日常的所有信息,它就可以完全摸清这个人的生活规律,大致预测他的下步需求,一有异常变化第一时间就可以察觉到;也可以收集和分析某个人群的基本信息,建立大数据常模,一旦有偏离常模数据太大的异常的信息,就可以进行动态关注,及时加强防范。
多次入狱经历的个人,他的日常表现是什么样,与常人和他自己以往比较有什么异常变化,这种异常变化可能意味着什么情况,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大数据有能力进行智能判断和决策,可以避免一些类似的重大突发问题。之前,我一直认为这样是可行的,大数据是有这个能力的。
读过吴军的《智能时代》,真正对大数据有所了解,若有所思所悟,从目前看,这是一种技术上的理想主义,大数据还没有强大到这种地步。我们人类社会愿不愿意接受如此致密的窥探和监视,首先是一个伦理问题。
其次,收集和存储如此多人和如此多方面的数据,是极其庞大的工程,在市场经济下,一个公司几乎不可能收集到所有信息,数据公司与公司之间往往也不会共享数据,就导致了大数据的多维性和全面性不能保证。
现在的阿里、腾讯不断入主新公司,组建庞大的阿里系和腾讯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尽可能多地获取民众的工作、生活、娱乐、消费等各种维度各个方面的数据,试图建立像国家电网之于电力一样的大数据公司,以为他们的商业帝国服务。
同时,数据不等于信息,它是信息的承载体,数据承载的也不都是有意义的信息。如何从大量数据中准确地挖掘和提取到有用的信息,这需要很高级的算法和模型,每每需要一种类型的数据,就需要研究新的算法模型,这是一个持续而庞大的工程。公共事业不像商业数据那样有利可图,除非集国家之力,没有公司有动力去做这种赔本买卖。
最后一个,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大数据是通过发现数据所包含的信息之间的相关性,来发挥作用、解决问题,不像我们通常的机械思维,讲究因果性,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所以,大数据不具备预测能力,特别是有些问题之前没有先例,没有参考数据,即使收集了大量异常数据,也无法判断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
技术可以改变世界,却无法预测人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