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林徽因这个名字,我们会说她是民国才女,是名门之后,是文艺女神,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人,有着无与伦比的美丽,如出水芙蓉,清丽脱俗又端雅天然。
上面的评价虽然是事实,但是却在某种程度上窄化了她,林徽因比大多数人想象中的更复杂、更真实、也有更多的面向。她是诗人、作家、建造师,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徽的设计者之一,是梁思成的妻子,徐志摩心心念念的女人,是林长民的女儿,是梁启超的儿媳,是沈从文眼中“绝顶聪明的小姐”,还是胡适眼中的“一代才女”。
林徽因的一生就像一个传奇,在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她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芒。

一,传唱至今的爱情
如今谈到林徽因,我们谈论最多的是林徽因的情史,尤其是她和徐志摩的故事。
1961年,正随父亲林长民旅居欧洲的林徽因结识了徐志摩。当时的徐志摩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留学,他温柔多情、样貌出众、谈吐风雅,还写得一手好诗,像通俗的爱情故事一样,林徽因爱上了他,而徐志摩也为林徽因出众的美丽和才华所倾倒,两个人的交往日益频繁,鸿雁传书、诗情画意。
只是,当时的林徽因并不知道徐志摩已婚,并且有了一个儿子。
虽然,徐志摩的婚姻和清末民初大多数人的婚姻一样,是包办婚姻,是两个家族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联姻的,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一直是嫌疑妻子张幼仪的,认为她是“乡下土包子”,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总是不理不睬的。
现在徐志摩遇到了林徽因,一个美丽、多才多艺又心灵相通的女人,他异常珍惜这段感情。但是纸终究保不住火的,当林徽因知道了徐志摩已婚后,用理智战胜了情感,毅然斩断情丝,此后虽然她和徐志摩保持了终生的友谊,但是始终坚守只做朋友的原则。
徐志摩飞机失事后,林徽因深情地回忆道:“志摩的最动人的特点,是他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情感的切实,全是难能可贵到极点。”
1921年,林徽因随父亲回国,因为父亲林长民和梁启超是朋友,两家人交往密切,在父辈的撮合下,林徽因认识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1924年两人赴美攻读建筑学。
四年之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回国,举办婚礼结为夫妻,并应张学良的邀请,双双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共同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

二,跌宕起伏的生平
1904年,林徽因生于浙江杭州,家庭在当地是名门望族。
她的祖父林孝恂,是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等地,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的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高职,叔叔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著名的革命人士。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耳濡目染,林徽因从小就熏陶出了与众不同的志向和性格。
1916年,父亲林长民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此时林徽因就读于当时的名校——英国教会开办的培华女中。
此时的林徽因虽然只有12岁,但是已经散发出了夺目的气质,据说在她就读于培华女中时,就已经是校园里漂亮的一道风景线,常常引起路人侧目。1920年4月,父亲被派驻欧洲,林徽因也随之同行,在这里她沉浸在异域的风光和多元的文化氛围中,更重要的是,在伦敦因为受到房东女建筑师的影响,林徽因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
1928年,她同梁思成结婚,生下女儿梁再冰和儿子梁从诫。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家人辗转逃到昆明,林徽因也跟随丈夫梁思成的工作单位中研院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在如此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她还经常工作到深夜。
1945年,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回到北平,不久,她为清华大学设计教师住宅,并接受校外的设计任务。
林徽因看上去似乎弱不禁风,但在关键时刻,却爆发出极强的原则。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为了挽救珍贵的牌楼街古建筑不因此而毁于一旦,她当场严厉批评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和他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三,文理兼得的成就
在民国时代的女性名人中,如果说张爱玲是高傲不群的牡丹、冰心是清新怡人的茉莉、萧红是鲜艳热烈的山茶,丁玲是朴素隐逸的月季,那么林徽因就是众星捧月的玫瑰。
林徽因最早就加入了“新月社”,在诗歌和散文方面取得了不俗的建树,并且在小说、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也成就斐然,代表作就有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深夜里听到乐声》,小说《九十九度中》,话剧《梅真同他们》,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等。
林徽因的诗作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了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并且她还负责编辑《文艺丛刊·小说选》,还担任了《文学杂志》的编委,在众多领域都达到了专家的深度。萧乾回忆道:“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在诗人、作家、画家、建造师、沙龙女主人的众多标签之下,对于林徽因来说,她最看重的、可能也是最有价值的,应该就是建造师这个称号了。
在同龄人还尚未确定人生志向时,还在上中学的林徽因就早早地立下了毕生的心愿——投身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而得到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大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等。
进行野外古建筑考察的日子,虽然艰苦,但是林徽因还是坚持了下来,她曾经在日记中记到:“行三公里雨骤至,避山旁小庙中。六时雨止,沟道中洪流澎湃,不克前进,乃下山宿大社村周氏宗祠内。终日奔波,仅得馒头三枚,晚间又为臭虫蚊虫所攻,不能安枕尤为痛苦。”
当时的中国,对古建筑完全没有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林徽因夫妇创建了中国建筑学体系,他们共同测绘整理了200多组分布于各地的建筑群,留下了一套中国建筑的完整稀世资料,成为了中国古建筑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作家陈学勇评论林徽因时,如此赞道:“倘若还要记起她的坚忍与真诚,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随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计数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证明,她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用她51年的生命书写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
推荐图书:
《可惜不是你》本书是民国一代才女林徽因传世的经典作品集,内容涵盖了在后世影响深远的散文、评论、诗歌、书信等等,寄托了作者对爱人、对朋友、对生命以及生活的独特认识与感受,再现林徽因的知性之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