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1日下午,“立足创新·面向未来” 中美教育研讨会在深圳观天下书院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壹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会议邀请到美国顶尖私立高中河谷学校核心教研团队莅临分享未来教育趋势,旨在交流中美K12基础教育理念、并对未来教育创新方向进行共同探讨。
本次闭门研讨会共有30余名中、美方教育专家参会,北师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关成华主持、深圳市前副市长唐杰出席并致辞。
以下是本次研讨会的精彩观点抢先看:
一
FUTURED
未来教育——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
演讲嘉宾:Dominic A.A. Randolph
毕业于哈佛大学
河谷学校第6任校长,Plussed+创始人
品格教育实验室联合创始人
教育改革家、全球品格教育运动倡导者
纽约河谷学校是美国顶尖私立学校之一,这所百年老校的教育理念秉承传统兼具创新,升学率达到惊人的100%,曾入选哈佛教授《成功的定义》里的名校案例。纽约时报上专门介绍学校和Dominic的教育理念:通向成功的之路是失败。作为这所顶尖中学的掌舵者和教育实践的研究者,Dominic带来了教育的10个未来趋势。
L2L、LX
“学会学习” | Learning How To Learn
过去学校总是用同一种方法教育不同的学生,但个性化教育是未来的趋势,如何利用孩子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从实践中学” | Learning Through Experience
比起传统的从书本中学习知识,更有效的方法是从实践中学习。参观博物馆、课外实践活动、自然探索等活动应该是教育的核心,把实践和知识联系起来,让学习更为有效。
△哈佛教授的有效学习论:实践让学生主动学习、更能发现兴趣所在,比从课本上被动学习有效得多
Glocal、1/1
“全球本土化” | Global+Local
Glocal是由全球化和本土化两个词结合而来,这是非常重要的。河谷学校每年都会送学生去西班牙、法国包括中国旅行,还会去了解当地文化、教育理念。
“全人发展” | Whole People
怎么教育全面发展的人?我认为是性格培养、精神及心理健康、正面教育。虽然在传统的学术教育中成绩优异很重要,但是成功还需要坚强的性格、稳定的情绪、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态度。
△:P+M、Teachnology
“正面教育” | Purpose+Meaning
年轻人的心理健康是当今社会普遍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学校除了教育孩子必备的知识以外,应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通过正面教育激发孩子的自我驱动力。
△斯坦福大学出版的《走向目标的路径(The Path to Purpose)》中认为,孩子有目标—学习有动力—精神会更健康
△河谷学校由30名学生和10名老师共同研发了一个APP,通过让孩子填写”你认为你的强项和弱项在哪”,培养其建立目标导向型思维
“教育+科技” | ED tech not Tech+ed
很多开发教育软件的科技公司其实并不懂教育。未来应该由教育指导科技、科技推动教育。例如,如何衡量一个学生除成绩以外的学业表现和能力水平?也许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从好奇心、艺术性、性格优点等多方面来评估。
24/7、B+、Schools+、2050:Futureproof
未来趋势:终身学习、区块链、学校的解体与融合、掌握AI无法做到的能力
斯坦福曾有个有趣的讨论:2050年将不再有大学4年的学习,取而代之的是终身学习的方式。你的一生也许会有14个以上的不同工作,因此需要不停的重新出发,重新匹配学习机制。
这种终身学习的模式如何证明你的学习能力?大学如何给你毕业证?达拉斯有个学校正在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评估体系,能够储存学习轨迹,公开、方便、真实。美国委员会也正在讨论新型的成绩单,将体现品格、课外活动等,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
边学习边工作的模式,有可能导致传统学校的解体。而未来的学校会像WEWORK(众创空间)一样,融合在工作和生活中。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大量传统工作将会消失,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准备迎接智能化的未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创新性和创造性,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无法处理的,也是我们应该着重培养的。
二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Academic Success
走向学术成功的学习策略
演讲嘉宾:Dr. Kevin Mattingly
河谷学校学术总监
认知科学革命 | Cognitive Science Revolution
如果科学家只告诉你癌症怎么发作,但不告诉医生如何治疗的话,会是怎么样的情况?认知科学已经研究了80多年,但对研究成果的应用却少之又少。
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才能成为更优秀的老师,因此学习“如何学习”这门学科在过去10年有很大进展,很多师范学校开始教老师如何去教孩子,不止K12阶段,大学也愈发重视这个问题。
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可以使在学校表现不太好的学生表现更好,也能让学生把学到的东西一直保持住,而不是出了学校就还给老师。
10年后的优秀院校将与现在完全不同
10年后的学校,会更懂得如何教孩子学习、更相信深度学习、更强调对知识的实际掌握和运用。
成长轨迹:为每个踏入学校的学生生成电子简历,每个学习轨迹都会被记录下来,追踪个人的成长(已经有优秀的学校这么做了20多年)。
深度学习:如果没有通过考试,记录下不通过的点,孩子可以重新学习再考试。隔一段时间过后再重新测试,来检测孩子的学习是否牢固,是否真正掌握。
相信知识只有懂得运用才能留住:孩子的实验应该是正儿八经的真正的实验,例如去阿拉斯加观察植物提取DNA做研究,而不是在学校的课堂上。
学习策略:成长思维模式 | Growth Mindset
努力、刻苦、坚持意味着孩子学习成功吗?并不。
成长思维模式中必不可少的是有用功(Effective Effort)
有用功
=目标高远
=灵活的学习
=不吝求教
=时间管理
=失败乃成功之母
拥有成长思维模式,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人、做出决策的人,毕生都在学习的人,成为一个积极生活的世界公民。
三
关于家庭成长的一些思考
演讲嘉宾:冯军
壹起教育 创始人&董事长
家庭成长是什么
家庭成长不同于家庭教育,家庭成长应该包括孩子的成长,父母的成长,以及整个家庭一起成长,当然它也包括家庭教育在内。
家庭成长应首要打造成长的心态,这也与Kevin教授的“成长思维模式”理论不谋而合。
为什么强调家庭成长
孩子的成长需要和父母一起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家长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是不少的,但是正如刚才Kevin教授所说是没有效率的,因为陪着不等同于陪伴。
父母也必须要成长
李嘉诚先生说过:“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陷。”最近刚获得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华裔女导演作品《包宝宝》,深刻的描述了一位中国式妈妈对于成长的关注,过分的关注和过分的溺爱从而将孩子逼向了深渊。
因为当孩子出生的那一天我们才开始成为父母,做父母是一个专业的事情,如果父母亲不成长,你就没有办法陪伴孩子的成长。
家庭成长意味着国家强大
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都曾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和注重家风”,足以彰显家庭教育对于国家的重要程度。
2018年8月,家庭教育立法正式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第三类立法项目。
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首次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要求:积极推动将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019年3月5日,全国两会第一天,民进中央提交《关于进一步促进家庭教育发展的提案》;
为了进一步推进家庭教育立法,本次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党组成员邓丽联名代表共同提交《关于加快家庭教育立法的议案》。
家庭成长应该真实·全面·完整
要打造和构建真实、全面、完整的家庭。
我们要向孩子和家庭输出真实。真实是不掩饰、是全面的呈现,要把五彩缤纷呈现,要把和平和战争呈现,要把富贵和饥饿呈现,因为我们是要培养一个面对未来有独立人格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关在温室里面的孩子;
要让孩子获得“身体、大脑、心理和通识”全面的教育,这也与Dominic校长提到的10个未来趋势中的第4点“1/1:whole people”异曲同工。针对社会上常常争论不休的“全面和专长”问题,我们的态度就是先成为一个全面的人,再成为一个拥有专长的人。
完整,则是指孩子和父母都一起成长了,才能拥有一个完整的美好的家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