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汤所举
宋试士策,以尧、舜、禹、汤所举为问,则皆以四岳、伯益、皋陶、伊尹为对,而不知所问者,汉时阁门谒者四人,四时各有所举,乃赵尧举春,李舜举夏,张汤举秋,贡禹举冬也。见《宋稗类钞》。
〔试注〕
1、举:举荐。
2、试士策:科举考试的方法之一。唐代以试事务策来考试士子,是汉代策问的继续,此法至清代仍沿用。未废八股时,乡会试的第三场试策,是条对性质,举经史政事以为问题,根据问题而逐条回答。光绪二十八年(1902)废八股后,改乡会试各国政治艺为策五道。其时的策文对答宽泛,略近于议论体。
3、四岳:相传为共工的后裔,因佐禹治水有功,赐姓姜 ,封于吕 ,并使为诸侯之长。
《国语·周语下》:“ 共之从孙四岳佐之。” 韦昭注:“言共工从孙为四岳之官,掌师诸侯,助禹治水也。”
4、伯益:虞舜的臣子,为东夷部落的首领。相传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让位给伯益,益避居箕山之北。《文选·张衡·西京赋》:“伯益不能名,隶首不能纪。”也作“伯翳”、“柏翳”。
5、皋陶:亦作“ 皋繇 ”。亦作“皐陶”。亦作“皋繇”。传说虞舜时的司法官。《书·舜典》:“帝曰:‘ 皐陶 ,蛮夷猾夏 ,寇贼姦宄,汝作士。’”《论语·颜渊》:“ 舜有天下,选於众,举皋陶 ,不仁者远矣。”《荀子·非相》:“ 皋陶之状,色如削瓜。”
6、伊尹:商汤大臣,名伊 ,一名挚 ,尹是官名。相传生于伊水 ,故名。是汤妻陪嫁的奴隶,后助汤伐夏桀 ,被尊为阿衡。
7、谒者:官名。始置于春秋、战国时, 秦汉因之。掌宾赞受事,即为天子传达。
〔按〕阁门谒者或是警卫。
8、宋稗类钞:笔记集。清潘永因编。永因,字长吉,金沙(今江苏金坛)人。此书三十六卷(一作八卷)。分君范、吏治、武备、科名、鉴识、文苑、词品、神鬼、工艺、古玩等59类。广采前人笔记、野史、诗话群书,经过章节与文字上的整理而成。资料丰富,便于查检。但引书不注出处,杂有唐、元、明故事,体例不甚严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