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说:“学生们啊,你们以为我教学是有所保留吗?我没有保留,我的一言一行你们全都知道,我孔丘就是这样教书的啊!”
古文中的“二三子”,就是诸位的意思。这句话是孔夫子与学生们推心置腹的一句话。
欧阳修有一个对联“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大意便是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而孔子,也一定是坦荡荡的人。
可是一个人总是有自己隐私的,而且我们都要保留自己的隐私,这个也是人之常情,很正常。所以不是说孔子一点隐私都没有,而是他行事坦荡。孔子不需要刻意向学生隐瞒什么事儿,但也不会贩卖自己的隐私。
学生们之所以会这么问孔子,是因为在小农经济时代(以至于现代)是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事情发生的。
但是,孔夫子是无隐乎的,这就是孔子对子夏说过“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如果将“儒”作为吃饭生存的手艺,有所保留(留一手)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小人儒”。
但孔子教的是“君子儒”,君子儒是以天下为己任,希望这个天下变得更好的时候,仅仅教这几千学生,都是未必够用的事,又怎么会有隐瞒呢?
另外,学生们产生这样的疑惑,是因为孔子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人教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所以学生会觉得是不是有东西没有教我呀?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很看重这四个教学内容:文献典籍、行为规范、忠诚、守信。
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别人对于孔子的总结。
但这个概括,并不能真正的代表孔子,孔子教的是人生的境界何生活的方法,所以这句话,听听即可。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孔子说:“圣人我可能是见不到了,能看到君子也就可以了。善人(仁人)我可能是见不到了,能看到有恒心的人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拥有,空虚却装作充实,贫穷却装作富裕,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人,很难有恒心啊。”
孔夫子说过:“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孔子是说自己是不敢担当圣人与仁人这个称号的。孔子把人分为圣人、仁人、君子、普通人。
孔子说,圣人是天纵英才,要达到圣人的境界,只有能力也是不行的,还要有事功,要有机会让自己发挥能力,并且能够使得整个国家变得更好。孔子认为的圣人,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人,没有一个是不当权的人。
孔子说,圣人是见不到了,能见到君子就可以了。孔子认为的君子是有行为标准的: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所以,孔子认为的“君子”,是在行为层面的,因此在生活中也是可以看到的。
仁人,孔子也说不容易见到,因为“仁人“是一种内心的状态,一个仁人内心的境界状态,可能要等到他盖棺定论的那一刻才能够知道了。所以,真正能评价为“仁人”的人,基本上都已经是故去者了。
所以,虽然“仁人”见不到,但能够见到一个不断向着“仁人”努力的人,就很好了。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这句话最好的理解就是,如果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有恒”者,就要把“无有”、“虚盈”、“约泰”,对立统一起来,这是多么难得一件事情啊。这句话用老子的《道德经》来理解其实是最合适的。
而且,古文就是留给我们后人很大的揣摩空间的,则其善而从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