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到“修前正助二行”,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很可能会落入杂行杂修当中。为什么?如果理解为光称名,往生不定,还要诵《弥陀经》;加上《弥陀经》还不够,还要加上礼拜,还要加上观想,还要加上赞叹供养,如果抱有这样的心,恰恰错了,不是这样的。
修正助二行或正助合行,一定是在称名总的旗帜下面,都归附到称名正定之业,所以其他四种助业是辅助于称名的。就像我们出去办事,以一个人为主,还有几个助手,大家的目标是一个,讲话就是以这一个为主要,大家合成一个团队去了。并不是没有主,其他几位各唱各的调,“你一个人还不行,必须我们几个”,不是的。
正定之业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几种是随缘、随时,多少皆可,没有条件因缘,可以不行。比如礼拜,礼拜阿弥陀佛,如果身体不方便,可以不拜。其实,当我们礼拜阿弥陀佛的时候,仍然是“南无阿弥陀佛”,只不过这句口称的佛名变为身业的念佛门。因为一拜下去,以这个身体来表达南无归命,外在身体的形相表达内在这份心。
当我们赞叹供养的时候,也是在申诉、表达我们这种南无归命的心情,所以这也是念佛。但这些总需要一定的理解、解悟、技巧,或者有身体因素的条件限制,阿弥陀佛不以这些作为本愿之行,反而是选择最容易、最简单的称名。即使不能礼拜,不能赞叹供养,不能读诵,只要会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因为所有功德、力量,阿弥陀佛都已经浓缩在名号当中,但以口称就赋予我们。
还有人说“我口腔溃疡,舌头不灵便,我念不出来”,也没关系,有一念归心,也绝对往生。这一念归心的本身,还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显现,只是没有通过口业表达出来而已,因为口业不方便。
总之,法体是“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表现出来的形式有身、口、意三业,而以口业最简单,最易行,不受一切时间、地点、因缘的影响;而成就这句名号的法体,本身也是口业称名,是最大限度、最大程度的吻合。所谓“闻其名号,信心欢喜”,名号总是用来口称的,取了名字就是给别人叫的,不是给别人想的;想的时候不要名字也行,是什么样的长相就可以了,这是观想法门。
——净宗法师《观经疏楷定记》讲记第311讲
网友评论